玉梁
玉梁千丈驾澄流,曾与群仙烂熳游。
丹桂扶疎应近月,紫苔漫没几经秋。
蒙蒙五里皆金雾,岌岌三休是宝楼。
此地回骖时一望,世间尘上尽蜉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壮丽的玉梁横跨清澈的溪流,曾与众仙人共同畅游。
繁茂的丹桂树应该离月亮很近,紫色青苔铺满地面已有数年。
烟波浩渺的五里地弥漫着金色雾气,危险的山路藏着华丽的宫殿。
每当经过这里回顾,都会感叹世事如尘埃中的蝼蛄一般短暂。
去完善
释义
1. 玉梁:指月亮。2. 澄流:清澈的流水。3. 群仙:这里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4. 烂熳游:尽情游乐。5. 丹桂:一种常绿乔木,这里代指月宫。6. 扶疎:枝叶繁茂的样子。7. 近月:接近或靠近月亮。8. 紫苔:一种紫色的苔藓植物。9. 漫没:淹没、覆盖的意思。10. 经秋:经过一个秋天。11. 金雾:形容月光照耀下的雾气。12. 三休:休息三次。13. 宝楼:华丽的楼阁。14. 回骖:马匹掉头。15. 一望:一眼望去。16. 世间尘上:人世间。17. 蜉蝣:昆虫的一种,生命短暂,用以比喻人生短暂。
去完善
赏析
《玉梁》这首词描绘了古人遨游仙境的壮观画面。文彦博以玉梁为线索,将读者带入一个仙境般的世界。首句“玉梁千丈驾澄流”中,作者通过描述千丈高的玉梁横架在清澈的河流上,展现了一幅宏大而美丽的水上景观。这种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景象。
接着,文彦博以“曾与群仙烂熳游”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这里的“群仙”象征着追求理想境界的人们,他们曾在玉梁上畅游仙境,享受美景。这一诗句不仅传达了作者对于仙境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在现实世界中努力追求的精神寄托。
而后两句“丹桂扶疎应近月,紫苔漫没几经秋”则继续展示仙境中迷人的景致。作者通过对丹桂、紫苔等植物细致入微的描绘,强调了仙境世界的宁静与美好。同时,这两句还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仙境中的季节更替,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紧接着,文彦博用“蒙蒙五里皆金雾,岌岌三休是宝楼”两句进一步拓展了仙境的视觉空间。在这里,金雾弥漫的五里仙境犹如一幅水墨画卷,令人陶醉;而屹立在其中的宝楼则显得壮丽非凡。这种构图手法既展现了仙境的辽阔与壮丽,又传达出作者对神秘世界的敬畏之情。
最后,以“此地回骖时一望,世间尘上尽蜉蝣”收尾。这两句揭示了作者在面对仙境时的感悟:短暂的尘世生活如同蜉蝣一般微不足道,而超脱世俗的仙境世界才是永恒的归宿。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成功营造出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仙境氛围,使得读者沉浸其中,感受那份超凡脱俗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玉梁》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文彦博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北宋的多位皇帝,从太祖赵匡胤到仁宗赵祯,再到神宗赵顼。他在政治生涯中曾两度拜相,是一位具有深厚政治智慧和丰富阅历的政治家。文彦博的诗才横溢,他的诗作既有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抒情诗篇。
在这个时代,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诗人以玉梁为题,通过描绘玉梁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