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龙门临伊堂兼呈奉先寺兴公
山僧知我思归意,为我临伊创草堂。
闻说绕阶丛巨石,更须当槛植修篁。
窗间东望乾元刹,门外南趋积庆庄。
便拟半移生计去,不知何似畅师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中修行的僧人知道我想归隐的念头,特意在我面前创建了这座小草屋。听说围绕着台阶的是一丛巨大的石头,还必须在栏杆边种植挺拔的竹子。窗户间向东望去,是繁华的寺庙;门前向南走去,是富裕的村庄。我也想搬到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生活,不知道这更像哪里,也许就是畅师的房间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境内的一处名胜古迹,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2. 临伊堂:位于龙门附近的佛教寺庙,此处借指在龙门附近建造的房屋。
3. 文彦博: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太师、尚书令等要职。
4. 山僧:居住在山中的僧人,此处指龙门附近的僧侣。
5. 思归意:思念家乡的情怀。
6. 乾元刹:指位于龙门附近的乾元寺。
7. 积庆庄:位于龙门附近的村庄,以吉祥、繁荣著称。
8. 半移生计:指将部分生活重心转移到龙门一带。
9. 畅师房:指龙门附近的一位僧人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龙门附近的生活环境。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文人雅士与禅院诗僧共处的田园生活场景的诗词。诗人文彦博通过寄题龙门临伊堂,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充满画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田园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寄题龙门临伊堂兼呈奉先寺兴公》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所作。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详。文彦博在这一时期担任朝廷要职,曾两度拜相,执政多年。
在文彦博的政治生涯中,他曾多次前往洛阳龙门山游玩,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有着深厚的感情。龙门山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有大量的佛教石刻造像和壁画,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瑰宝”。在此地,文彦博结识了奉先寺的僧人兴公,两人成为了朋友。
北宋时期,由于儒学复兴和科举制度的推行,士人阶层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日益加强。文彦博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官僚,对文化事业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游览龙门山时,即兴题诗,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