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浣溪沙

标题包含
浣溪沙
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 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9年-1113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晁补之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晁端友为进士出身,曾任扬州司户参军。他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查看更多
可乐大佬.
去完善

译文
在江边,秋天的天空高远而辽阔,寒风呼啸。江水的声音持续不断,伴随着大雁的哀鸣。离别的愁绪随着风远去,为了那个远方的你而消散。 一整夜无法入睡,我这位孤独的旅人只能聆听着雨水滴答的声音,心中充满忧愁。透过碧绿的纱窗向外望去,只见窗外是一片芭蕉树。
可乐大佬.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上:江边,江畔。 2. 秋高:秋天清高气爽的时候。 3. 风怒号:狂风呼啸。 4. 江声:江水声。 5. 不断:连续不断。 6. 雁嗷嗷:大雁哀鸣的声音。 7. 别魂:离别的思绪。 8. 迢递:遥远的样子。 9. 为君销:为你而消减。 10. 一夜:整夜。 11. 不眠:无法入睡。 12. 孤客:孤独的旅客。 13. 耳:耳朵。 14. 愁听:带着愁绪去听。 15. 雨萧萧:风雨交加的声音。 16. 碧纱窗:绿色的纱窗。 17. 有芭蕉:窗外长着芭蕉树。
可乐大佬.
去完善
赏析
《浣溪沙》描绘了江畔秋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孤独之感。首句“江上秋高风怒号”通过描绘江水、秋风等自然景物展现出一种阔大的空间感,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感慨。接下来一句“江声不断雁嗷嗷”进一步丰富了这种感受,通过大雁的叫声,突出了秋季的特征,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寂寥而又广阔的秋日景象中。 紧接着的“别魂迢递为君销”则是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感。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此情境下的寂寞之情。而下一句“一夜不眠孤客耳”则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通过描述自己彻夜未眠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煎熬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最后两句“耳边愁听雨萧萧,碧纱窗外有芭蕉”则是对这种情感的进一步延伸。诗人听着窗外的雨声,愁绪更浓,而窗外的芭蕉则在风雨中摇曳,愈发显得孤独无助。这两句通过对雨的描绘,以及窗户内外景物的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可乐大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北宋著名文人晁补之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正值宋朝的北宋时期。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云集,诗词歌赋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文人之间的唱和与交流也颇为频繁。 晁补之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文学、史学、音乐等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被誉为“一代宗师”。然而,尽管晁补之才华横溢,但他在仕途上却并不得意。他曾多次被贬谪,一生漂泊不定。 在这一时期,北宋的社会政治环境较为复杂。一方面,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官僚腐败严重;另一方面,北方边境的辽国和金国对宋王朝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这些因素都使得当时的文人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在诗词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 在这种背景下,晁补之创作了这首《浣溪沙》。词中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可乐大佬.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