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亭夜坐
水光涵月浸虚窗,醉倚栏干午夜凉。
蛙一两声隔篱落,萤三四点过池塘。
风摇松影蛟龙活,露泻荷盘翡翠香。
俯仰不知天地阔,悠然长啸据胡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如水照映着窗户,夜深了倚在栏杆上感觉微凉。
听到几声青蛙在篱笆外叫,萤火虫飘过池塘闪耀几点光亮。
风吹动松树摇曳生姿,露水滴在荷叶上散发出清香味。
沉浸在这样的景致中,感受不到天地的辽阔,心满意足地坐在那里放声高歌。
去完善
释义
1. 水亭:临水的亭子。
2. 涵月:月亮映照在水中。
3. 虚窗:没有关闭的窗户。
4. 栏干:栏杆。
5. 蛙一两声:青蛙偶尔叫一两声。
6. 隔篱落:隔着篱笆。
7. 萤三四点:萤火虫有三四只。
8. 风摇松影:风吹动着松树的身影。
9. 露泻荷盘:露水从荷叶上滴落。
10. 翡翠香:形容荷花清香如同翡翠般晶莹剔透。
11. 俯仰:表示时间短暂。
12. 悠然:心情闲适的样子。
13. 长啸:放声大叫。
14. 据胡床:靠坐在躺椅上。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夜晚悠闲心境的诗。诗中通过月光、蛙声、萤火虫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尤其是“风摇松影蛟龙活,露泻荷盘翡翠香”一句,以生动的形象展现出风吹松树、露滴荷叶的美景。诗人沉醉在这样的环境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和天地的广阔,悠然自得地坐在胡床上长啸。整首诗充满了恬静与超脱之感,令人向往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诗意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亭夜坐》是元代诗人于石的一首描绘静夜独坐水亭的情景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元末明初时期,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间段内,于石的生平事迹并不十分明确,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作品中发现他对于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他的作品往往寓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民众疾苦。
在《水亭夜坐》的创作时期,元朝已经走向衰落,各地战事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忧虑重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于石选择在水亭夜坐,静观周围环境的变化,用诗篇记录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种种现象。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心灵描绘出宁静背后的暗流涌动,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空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