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泉池
影浸龙楼彻凤城,昭明有意在澄清。
穿时深欲状溟渤,乐府当歌重润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洒满高楼,照亮了整个城市,昭明之意在于洗涤黑暗。穿透时空的深沉似要描绘那大海深处,歌声中有乐府的力量使之声色丰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影浸龙楼:影子浸透龙楼,指月光照进皇宫的楼宇。龙楼,古代皇宫的楼宇。
2. 彻凤城:传遍整个凤城,指整座城市都能感受到这月色。凤城,代指城市。
3. 昭明:神明显示的意思。这里表示月光像神明一样照亮大地。
4. 有意:特意,刻意。
5. 澄清:使清澈透明。这里形容月光如水一般明亮透彻。
6. 穿时深欲状溟渤:这句意思是泉水穿过石头形成的洞穴,深入地下,仿佛形成了大海的景象。穿时深,穿透时间的深度;状溟渤,形成大海的样子。
7. 乐府:原是古代音乐官署的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指古代民间歌曲。这里用来赞美这首诗歌。
8. 当歌重润声:当唱起这首歌的时候,要注重声音的滋润与情感的表达。润声,指歌声的滋润表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善泉池的美景,以及诗人对于这一美景的感悟。首先,诗中的“影浸龙楼彻凤城”形象地描述了善泉池的水影映照在周围的建筑上,彰显了善泉池的美景。而“昭明有意在澄清”则暗示了诗人对这美景的思考:清澈的水面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清明,这是诗人所追求的。
接下来,“穿时深欲状溟渤”一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善泉池的深度和广度的赞美。这种深度和广度犹如海洋一般广阔无垠,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诗人还通过“乐府当歌重润声”表达出他对音乐美感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善泉池》是北宋诗人杨备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善泉池周边的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时间:这首诗歌创作于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苏轼、辛弃疾等。
人生际遇:杨备作为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生活轨迹可能与当时的知识分子相似,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国家服务。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我们对他具体的人生经历知之甚少。
时代背景:北宋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强调仁爱、道德和秩序。此外,佛教和道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