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笋
早笋自香美,欲食不得尝。
晚笋已恶臭,顿顿充庖浆。
蔬食苦不继,且复几其良。
陋巷有佳人,箪瓢不充肠。
其人久已死,至今有耿光。
所以天下士,贫者惟其常。
得失固了然,是非何较量。
大烹幸列鼎,嗟尔其勉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晨的竹笋鲜嫩美味,想品尝却无从得。
傍晚的竹笋已经腐败难闻,却被随意烹煮成羹汤。
素食的日子让人难以度日,但其中亦有些许美好的时光。
简陋的巷子里住着一位美人,尽管箪瓢空寂,她的内心依然充盈。
这位佳人早已离去,但她的光芒依旧照耀人间。
因此天下的读书人,贫穷总是他们的常态。
人生的得失本应明了,谁又能真正去计较是是非非呢?
佳肴虽然有幸列于鼎中,也只能勉强塞满胃囊而已。
去完善
释义
1. 食笋:品尝竹笋。这是一首描述竹笋味道变化与人生哲理的古诗。
2. 度正:宋代诗人,这里指的是他写的这首诗。
3. 早笋:春季早些时候生长的竹笋。
4. 香美:指新鲜甜美的味道。
5. 晚笋:春季较晚时候生长的竹笋。
6. 恶臭:这里形容竹笋变质后的味道。
7. 庖浆:厨房里的粗茶淡饭。
8. 蔬食:以蔬菜为主的简单餐食。
9. 不继:形容食物匮乏。
10. 陋巷:简陋的巷子,这里代指贫苦的生活条件。
11. 佳人:美女,这里指贤惠的妻子。
12. 箪瓢:简陋的生活用品,这里指生活条件艰苦。
13. 耿光:光芒四射,这里形容美好的品德和精神风貌。
14. 所以:因此。
15. 天下士:天下的士人,这里泛指知识分子。
16. 贫者:贫困的人。
17. 唯其常:贫穷是他们的常态。
18. 得失:得到和失去。
19. 固然:本来如此。
20. 较量:比较权衡。
21. 大烹:丰盛的宴席。
22. 幸:希望。
23. 列鼎:摆放整齐的餐具。
24. 嗟尔:感叹词,表示对不幸者的同情。
25. 勉强:勉为其难地承受。
去完善
赏析
《食笋》这首诗描绘了竹笋在不同阶段的品质和味道,以及作者对此的思考。诗人以早笋和晚笋的对比,表现了事物在时间推移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同时,诗人提到贫穷士人的困境,并通过一位逝去的贤者的光辉形象,传达了人生中的得失、是非无常的观念。最后,诗人在结尾部分表明,即使在大富大贵的生活中,也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篇,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和人性的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食笋》是宋代诗人度正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哲宗时期,度正(1064-1136),字周卿,号难庵居士,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
在北宋末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疾苦加重。度正年少时就遭逢战乱,家道中落。尽管生活困苦,他仍然坚持求学,博览群书,希望能为国家效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抱负并未得到实现。在此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食笋》诗。
在这首诗中,度正以竹笋为比喻,表达了自己虽遭遇困境但始终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竹笋初出时虽“箨落”,但其生命力和成长潜力却旺盛无比,最终会成为挺拔的竹子。这既是诗人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也是对未来人生的期望和信念。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