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作
和吹度穹旻,虚徐接建寅。
不辞加一岁,唯喜到三春。
燎照云烟好,幡悬井邑新。
祯祥应北极,调燮验平津。
树欲含迟日,山将退旧尘。
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
祝寿思明圣,驱傩看鬼神。
团圆多少辈,眠寝独劳筋。
茜斾犹双节,雕盘又五辛。
何当平贼后,归作自由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和风吹过苍穹,从容迎接新的一年。
甘愿年岁增长,只欣喜迎来新春。
焰火照亮烟雾,灯笼装点城市。
吉祥之星回应北方,调和阴阳验证平安。
树木在阳光中生长,群山逐渐洗净旧的尘埃。
兰花凋零在这夜晚,爆竹声响遍邻里。
祝寿时感念明圣,驱除疫鬼看向神明。
家族团圆多少代人,只有我独自辛劳。
红色的旗子还有双截,雕花盘里摆放五种香料。
什么时候平定敌寇,我便回归自由身。
去完善
释义
1. 和吹:指春天的和风。
2. 度穹旻:从天空飘过。
3. 虚徐:从容不迫的样子。
4. 建寅:古代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决定月份,建寅月为农历正月。
5. 辞:告别。
6. 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
7. 燎照:火光照耀。
8. 幡悬:指旗帜悬挂。
9. 井邑:城乡。
10. 祯祥:吉祥征兆。
11. 北极:北极星,这里代指皇帝。
12. 调燮:调节阴阳,指宰相的职责。
13. 平津:指宰相贾平。
14. 树欲含迟日:树木想要保留住阳光。
15. 退旧尘:带走旧的尘埃。
16. 兰萎:兰花凋谢。
17. 竹爆:爆竹声。
18. 祝寿:祝福长寿。
19. 驱傩:驱除疫鬼。
20. 团圆:家人团聚。
21. 眠寝:睡觉休息。
22. 劳筋:劳累筋骨。
23. 茜斾:红绸带。
24. 双节:双烛。
25. 五辛:五种辛辣食品,这里指菜肴。
26. 何当:何时才能。
27. 平贼后:平定叛乱之后。
28. 归作自由身:获得自由之身。
去完善
赏析
《除夜作》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咏除夕之作。诗歌从自然现象的描述开始,通过对月亮、太阳、山川、草木等事物的细致观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在描写节日氛围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家国平安、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联“和吹度穹旻,虚徐接建寅”,描绘了春风吹拂着天空,渐渐暖和起来的景象,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建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制度,指的是春天开始的时候。诗人以春风喻示时间的流逝,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颔联“不辞加一岁,唯喜到三春”,表达了诗人在岁月更替之际的心情。尽管年岁增长了一岁,但诗人更欢喜的是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这一联传达出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颈联“燎照云烟好,幡悬井邑新”,描写了除夕夜烟火盛放的美景。“燎照”指燃烧的火把,“幡悬”则是指悬挂的旗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美好景色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华景象。
尾联“何当平贼后,归作自由身”,则是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期望在战争结束后,能够回到家乡过上自由的生活。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夜作》是唐代诗人薛能在除夕之夜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55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九年。这一年,诗人已步入晚年,正处于忧国忧民的情怀之中。
在这一时期,唐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战乱频仍。薛能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体察民间疾苦的诗人,他在这一时期的诗作多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在除夕夜这个特殊的时刻,薛能以《除夜作》表达了他的感慨和忧虑。诗中以“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现实困境的无奈。这既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关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焦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