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何处发昆仑,连干复浸坤。
波浑经鴈塞,声振自龙门。
岸裂新冲势,滩余旧落痕。
横沟通海上,远色尽山根。
勇逗三峰坼,雄标四渎尊。
湾中秋景树,阔外夕阳村。
沫乱知鱼呴,槎来见鸟蹲。
飞沙当白日,凝雾接黄昏。
润可资农亩,清能表帝恩。
雨吟堪极目,风度想惊魂。
显瑞龟曾出,阴灵伯固存。
盘涡寒渐急,浅濑暑微温。
九曲终柔胜,常流可暗吞。
人间无博望,谁复到穷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从哪里开始孕育的这条巨川?它的源头遍布天地之间。
浑浊的波涛穿过雁门关隘,震耳的声音来自龙门峡谷。
新形成的冲击让河岸裂开,留下的痕迹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河道与大海相连,远处的景色消失在山的脚下。
它勇敢地穿过三个山峰,雄壮地成为四大水系之首。
河湾中的秋景树木,开阔处是夕阳下的村庄。
泡沫中透露出鱼群的身影,木筏上可见鸟儿的栖息。
飞舞的沙子在阳光下起舞,凝结的雾气迎来黄昏。
河水滋养着农田,清澈的水流彰显着皇天的恩惠。
在雨中欣赏着这壮观的景象,微风拂过令人感到惊心。
曾经有神龟出现带来祥瑞,水流深处隐藏着神秘的生物。
漩涡处的寒冷逐渐加剧,浅滩却带着夏日的温度。
九曲十八弯的河流最终变得柔软而壮美,平常的流水也可被忽视。
在这人间没有谁像张骞一样寻找到河源,又有谁能走到尽头呢?
去完善
释义
1. 昆仑:中国西部山脉,此处借指黄河源头。
2. 乾、坤:分别代表天与地。这里描述黄河从源头出发,连接大地。
3. 雁塞:大雁迁徙时停歇的地方,可能指的是黄河流域的一处湿地。
4. 龙门:位于今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省河津市之间的黄河险滩。
5. 新冲势、旧落痕:描述河水冲刷河道形成的痕迹。
6. 横沟通海上:指黄河上游地势高峻,与海洋遥相呼应。
7. 三峰坼:此处可能指河曲地区的三个高峰,即山西保德县的香山、翠屏山、林遮峪。
8. 四渎尊:古人将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称为四渎。
9. 湾中秋景树、阔外夕阳村:描绘黄河弯道的景观。
10. 沫乱知鱼呴、槎来见鸟蹲:鱼在水中跳跃,鸟在河边休息。
11. 白日、黄昏:形容河边的自然景色。
12. 表帝恩:颂扬皇恩浩荡。
13. 雨吟、风度和显瑞、阴灵:描述黄河周围的气候特征。
14. 盘涡、浅濑:描述黄河河床的地貌。
15. 九曲、常流:形容黄河水流蜿蜒曲折,源远流长。
16. 博望: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的典故。
去完善
赏析
《黄河》是一首描绘黄河壮丽景象的诗歌。诗人以精炼的语言和磅礴的气势,生动地展示了黄河源头、河道、支流、沿岸风光等自然景色以及其对于农业的重要贡献。
诗的开篇“何处发昆仑,连干复浸坤”,点明了黄河的源头与主干。接下来的诗句如“波浑经鴈塞,声振自龙门”等则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的景象。在描写黄河水流的过程中,诗人也描绘了河岸开裂、滩涂堆积等地理现象,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此外,诗人还详细描述了黄河与海岸的沟通以及沿岸的自然景观,使得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黄河的全貌。例如“横沟通海上,远色尽山根”和“湾中秋景树,阔外夕阳村”这两句诗,分别描绘了黄河与海水的交汇以及沿岸的村庄景致。
在描绘黄河气势的同时,诗人也没有忽略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如“润可资农亩,清能表帝恩”两句,强调了黄河水利对于农业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作为天赐恩典的地位。
最后,诗人在结尾处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总的来说,《黄河》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黄河的独特风貌,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态的保护意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河》这首诗是晚唐诗人薛能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薛能在晚唐时期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人,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他不仅关注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有着深厚的情感。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时期,此时唐朝已步入衰落阶段,政治腐败,战乱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薛能作为一位文人墨客,既感受到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不幸,又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因此,他在《黄河》这首诗中,通过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同时也传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