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天际识归舟

标题包含
天际识归舟
斜日满江楼,天涯照背流。同人在何处,远目认孤舟。 帆省当时席,歌声旧日讴。人浮津济晚,棹倚泬寥秋。 晴阔忻全见,归迟怪久游。离居意无限,贪此望难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能,字大拙,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公元805-859年)。 薛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夕阳洒满江楼,余光照耀天际。同伴们身在何处,我远远地看见一叶孤舟。 想起昔日的宴会,耳边回荡着熟悉的歌声。人们在渡口度过傍晚时光,船桨倚在空旷的秋天。 晴朗的天空令人豁然开朗,晚归的我责怪自己为何游荡太久。离别时的思绪无边无际,沉溺在这样的景象中难以自拔。
去完善
释义
《天际识归舟》注释如下: 1. 斜日:夕阳。 2. 江楼:江边的高楼。 3. 天涯:天边的远方。 4. 背流:指江水向下游流动。 5. 同人:一同出游的人。 6. 远目:远望。 7. 孤舟:孤独的小船。 8. 帆省:节省船只的风帆。 9. 席:座位。 10. 歌声旧日讴:过去的歌唱声。 11. 人浮津济晚:人们乘船渡河时已经很晚了。 12. 棹倚泬寥秋:桨在空旷的秋天中划动。 13. 晴阔:晴朗开阔的天空。 14. 忻全见:喜出望外能够完全看见。 15. 归迟:归来的时间很晚。 16. 怪久游:责怪自己出游太久。 17. 离居意:离开居所的心情。 18. 贪此望难休:贪恋这眼前的景色不愿停止观望。
去完善
赏析
《天际识归舟》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边眺望远方归舟的情景。首联通过“斜日”、“天涯”两个意象展现了宽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意境,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颔联诗人以疑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同人何在?从而凸显出孤独的情感,并通过“远目认孤舟”将视线引向远方的归舟,使得画面更具诗意。颈联借“帆省”、“歌声”两个与离别相关的意象,表现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尾联则通过“晴阔”、“归迟”、“人浮”、“棹倚”等词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渴望团聚又感叹时光流逝的复杂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际识归舟》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75年左右,正值唐朝晚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民间疾苦繁多。而薛能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具有爱国情怀的诗人,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薛能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早年家道中落,生活困顿,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进入官场。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受贬谪,饱受磨难。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天际识归舟》这首诗歌中,薛能以归舟比喻远方的游子,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这是当时许多离乡背井、四处奔波的民众的普遍情感。同时,诗中还反映了那个时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状况,以及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无知和恐惧。这些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基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