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国学试风化下

标题包含
国学试风化下
霁阙露穹崇,含生仰圣聪。 英明高比日,声教下如风。 静发宸居内,低来品物中。 南薰歌自溥,北极响皆通。 苹末看无状,人间觉有功。 因今委泥者,覩此忘途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能,字大拙,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宣宗时期(公元805-859年)。 薛能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吏任上表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雨过天晴,晴空如洗,万物都在仰望这圣明的天空。 崇高的皇帝英明睿智,他的教化如同阳光洒满大地。 静静的从皇宫传出,遍及世间的一切事物。 南风轻轻吹拂,歌声传遍四面八方。 好似微风吹过水面,看似无形却有功效。 看到这样的景象,人们就仿佛看到了希望。
去完善
释义
1. 霁:雨后转晴。 2. 阙:古代皇宫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3. 露穹:指天宫或朝廷。 4. 崇:高大。 5. 圣聪:圣上明察一切,用以颂扬帝王之才。 6. 英明:贤明;睿智。 7. 高比日:比喻皇帝德高望重。 8. 声教:指皇帝的旨意和教化。 9. 下如风:形容皇帝的教化如同疾风一样迅速传播全国。 10. 静发:安静地发出。 11. 宸居:帝王所居之处。 12. 低来:从上文来看,指的是皇帝的恩泽播散万物之中。 13. 南薰:南方温暖的风。 14. 溥:普遍, 无不遍及。 15. 北极:代指朝廷。 16. 响皆通:皇帝的诏令各地都能传达并实行。 17. 苹末:苹果树的梢头,这里指微小的现象。 18. 无状:看不见的样子。 19. 人间:人世间。 20. 有功:有所效果,有所作用。 21. 因今:因为现在。 22. 委泥者:委弃泥尘中的百姓。 23. 覩此:看到这些。 24. 忘途穷:忘记自己的困境。
去完善
赏析
薛能的这首《国学试风化下》以鲜明的意象描绘出国学的深远影响。“霁阙露穹崇,含生仰圣聪”两句描述了国学精神的崇高地位以及众生对圣贤智慧的敬仰之情。接下来的四句“英明高比日,声教下如风。静发宸居内,低来品物中”则进一步强调国学智慧的高尚品质及其广泛传播。其中,“英明高比日,声教下如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国学智慧的光辉璀璨与普及广大。 在随后的四句诗“南薰歌自溥,北极响皆通。苹末看无状,人间觉有功。”中,作者通过南北两方的象征性描绘展示了国学的深远影响力。其中,“南薰歌自溥,北极响皆通”二句通过音乐这一极具影响力的载体展示出国学的魅力,传达出国学精神遍及四海的信息;而“苹末看无状,人间觉有功”则是用拟人手法描绘出国学看似无形却真实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的特点,表达了国学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两句“因今委泥者,覩此忘途穷。”是对那些受国学熏陶、心灵得到提升的人们的赞美。这两句诗意味着,通过学习国学,即使身处困境的人们也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摆脱迷茫和困境,从而展现出国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 总之,薛能的这首《国学试风化下》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对国学精神的深刻理解,成功地传达了国学智慧深远的影响力及其对人们生活的积极改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国学试风化下》是唐代诗人薛能的诗歌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国家逐渐稳定,经济文化逐步繁荣。 在诗人生涯方面,薛能出身贫寒,早年的生活并不如意。他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历任地方官吏,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曾多次遭受贬谪。这种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形成了他忧郁、深沉的性格特征。 在时代背景方面,贞元年间,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冲击,国力衰退,但仍试图恢复盛世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国学教育受到了重视。此外,由于战乱的影响,人们对儒家礼教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和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自我革新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国学试风化下》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氛围。薛能在诗中通过对国学教育的关注,表达了对儒家学说的热爱和对国家治理的关切。同时,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浮华和虚伪,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