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恩除侍御史行次华州寄蒋相
林下天书起遁逃,不堪移疾入尘劳。
黄河近岸阴风急,仙掌临关旭日高。
行野众喧闻鴈发,宿亭孤寂有狼嗥。
荀家位极兼禅理,应笑埋轮著所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树林下看到一本神秘的天书后开始逃避,我忍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投入到尘世之中。
靠近黄河的岸边阴风凄厉,神仙掌的圣地则阳光明媚。
行走在野外众多的人声中听到了大雁的叫声,独自待在驿站里只有孤独的狼嚎相伴。
荀家的地位至高无上并且对禅宗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应该会嘲笑那些执着于名利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林下天书起遁逃:指隐居山林之中,收到朝廷征召的诏书,被迫放弃隐遁生活。"林下"指山林之间,"天书"指皇帝的诏书,"遁逃"是避世隐逸之意。
2. 不堪移疾入尘劳:表示诗人难以承受疾病困扰,不得不投身于世俗事务中。"不堪"是不能忍受的意思,"移疾"为转移疾病,"尘劳"代指世俗事务。
3. 黄河近岸阴风急:描述了黄河岸边恶劣的天气状况,阴风怒吼。"黄河"为中国著名的大河,"阴风"是指寒冷的北风。
4. 仙掌临关旭日高:比喻气势磅礴的景色,清晨的阳光照耀在仙掌山关隘之上。"仙掌"指的是华山仙掌峰,"临关"靠近关隘,"旭日高"形容太阳初升,光芒四射。
5. 行野众喧闻鴈发:行走在田野间,听到大雁振翅的声音,引发人们的议论纷纷。"行野"意为行走于原野,"众喧"即众人喧闹,"闻鴈发"指听到大雁振翅的声音。
6. 宿亭孤寂有狼嗥:晚上在驿站休息时,周围环境显得孤独而寂静,只能听到狼嚎的声音。"宿亭"即住宿在驿站,"孤寂"指孤独寂寞,"狼嗥"指狼的嚎叫声。
7. 荀家位极兼禅理:以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荀况为例,说明他的地位崇高且对禅理有所领悟。"荀家"指荀况,"位极"表示地位极高,"兼禅理"指对佛家禅理有所领悟。
8. 应笑埋轮著所操:暗示诗人鄙视那些只顾名利的人,嘲笑他们埋没了自己的才华去谋求权力和地位。"应笑"表示应该嗤之以鼻,"埋轮"喻指埋没自己的才华,"著所操"指自己所追求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因收到任命书,从隐居生活转向世俗职务的复杂心境。在首联中,“天书”暗含诗人获得官职的象征,与“林下”相对应,体现出入世与隐逸的冲突;而“不堪移疾”则表现了诗人内心对世俗事务的无奈和矛盾。颔联通过描绘黄河岸边寒风呼啸的场景,以及仙掌关上的日出景象,展现出诗人面对这一重任的壮美图景。颈联中的行野众喧、雁发等景物,表达了旅途中所见到的热闹气氛,而宿亭孤寂、狼嗥等声景,又揭示了诗人在孤寂中所感到的恐惧与忧虑。尾联则提及贤能的荀子在家族地位极高的情况下,依然坚守禅宗教义,以此劝诫并期许自己的心态要如荀子一般。整首诗将隐逸与功名、自然与人文、现实与理想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哲理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蒙恩除侍御史行次华州寄蒋相》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作品。薛能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担任侍御史一职,当时他在前往华州的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公元9世纪初期,唐朝经历了一系列的动乱和战乱,如安史之乱、牛李党争等。这些动乱导致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局势的严重动荡,同时也影响了文人墨客的思想和创作。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诗人都表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薛能作为这一时期的诗人,他的生活充满了曲折。他曾担任过多个官职,但由于政治斗争和个人原因,多次被贬谪。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强烈的现实关怀。
在这首诗中,薛能通过对沿途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和华州地区的怀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蒋相的思念和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在诗中,他提到了“蒙恩除侍御史”,这意味着他接受了皇帝的任命,成为了一名负责监察百官的官员。然而,他也意识到了自己身负重任,需要为国家尽忠尽职。
总之,这首《蒙恩除侍御史行次华州寄蒋相》是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