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伯父元夕有感
往岁元宵寓帝京,天光黯淡雪奔腾。
扬镳公子罗千骑,随计书生对一灯。
旧事悠悠频入梦,新愁鬰鬰更填膺。
低头懒看南轩月,拨尽炉灰对好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元宵节时我寄居在帝都,那天天气昏暗,雪花纷飞。权贵公子们骑着马带领着上千名随从,而我这个参加科举的书生只能对着一盏孤灯。往事不断在我梦中浮现,新的烦恼和忧虑更让我感到压力。我低下头不愿去看窗外的明月,却只能和朋友一起围着火炉默默无语。
去完善
释义
《次韵伯父元夕有感》: 次韵,指依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来和诗。伯父,指作者的长辈亲戚。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1. 往岁元宵寓帝京:往岁,往年。元宵,又称上元节、灯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寓,居住。帝京,指京城或首都。
2. 天光黯淡雪奔腾:天光,天空的光亮。黯淡,阴暗不明。雪奔腾,形容大雪纷飞。
3. 扬镳公子罗千骑:扬镳,骑马驰骋。公子,富贵人家的子弟。罗,聚集。千骑,众多的马匹。这里指豪门贵公子出行时的盛况。
4. 随计书生对一灯:随计,古代科举制度中,士人赴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称为“随计”。书生,读书人,这里是作者自指。对一灯,对着一盏孤灯。
5. 旧事悠悠频入梦:旧事,过去的事情。悠悠,漫长而遥远的样子。频入梦,频繁地进入梦境。
6. 新愁欝欝更填膺:新愁,新的忧虑。欝欝,忧郁沉闷的样子。填膺,充满胸臆。
7. 低头懒看南轩月:低头,表示谦逊、恭敬的态度。南轩月,南方窗户前的月光。
8. 拨尽炉灰对好朋:拨尽,全部清除。炉灰,火炉中的灰烬。好朋,好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次韵伯父元夕有感》描绘了元宵节时作者在帝京的所见所感。诗的首联描述了元宵节的气象,天光暗淡,雪花纷飞。颔联则通过“扬镳公子”和“随计书生”的对比,展现了当时元宵夜的热闹景象。颈联以“旧事悠悠频入梦”抒发了对过去的怀念,而“新愁鬰欝更填膺”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境况的不满与忧虑。尾联则以“低头懒看南轩月,拨尽炉灰对好朋”作结,表现了诗人与朋友共度良宵,消解忧愁的情态。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伯父元夕有感》是南宋诗人慕容彦逢的一首古诗词。该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的元宵节期间。
在那个时候,南宋和金国的战争仍在继续,而北宋亡国之恨犹如心头的巨痛。作为南宋朝廷的一位官员,慕容彦逢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动荡与忧虑。他与父亲失去联系已有多年,元宵佳节无法与家人团聚,心怀苦闷。元宵节灯火辉煌,家家户户团圆共度佳节,而此时他却只能在异地思亲,无法感受到节日的喜悦气氛。
与此同时,整个国家仍处于战争的阴影之下。北方沦陷区的人民,饱受战争离乱之苦,他们的元宵佳节更是失去了欢乐的色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慕容彦逢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家人、故乡的思念之情。他用这首诗传达出时代的沧桑感以及个人身世之感,体现出南宋文人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