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
洋河东去接庐沟,奔赴长淮入海流。不是鲤鱼红尾短,便传好信到南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描绘了洋河水系与庐沟水系交汇,流向淮河并最终汇入海洋的情景。诗中的“鲤鱼红尾”形象地表达了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景象,传达了河水带着信息流向南方的信息。
现代白话文译文:洋河的水向东流淌,与庐沟的水系相连接,然后汇聚成更长的淮河,最终流入大海。这不是因为鲤鱼的尾巴短,而是要将好消息传递到南方的城市。
去完善
释义
1. 洋河:地名,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河镇,地处淮河、大运河的交汇处,这里说的"洋河东去"指的就是洋河向东汇入淮河。
2. 庐沟:又称伊洛瓦底江,是缅甸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这里的"洋河东去接庐沟"可以理解为洋河最终流入大海,同庐沟一样也成为世界著名河流之一。
3. 长淮:即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入海。"奔赴长淮入海流"即表示洋河汇入淮河并最终流向大海。
4. 南州:泛指中国南方地区。"便传好信到南州"可以理解为顺着淮河流动的方向,将好消息传达到南方地区。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洋河的壮丽景色以及其汇入淮河、长江并最终流入大海的过程。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洋河比作一条不断前行的鱼,象征着希望和美好。在诗中,“红尾短”指的是鲤鱼尾巴的红斑,诗人以此寓意着好运和吉祥。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洋河》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晚期,大约公元1895年左右。这是邓林在其晚年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进入了衰败阶段,饱受列强的侵略和欺凌。
邓林作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他深感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民族的前途迷茫。他曾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试图挽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实现。这使得他在晚年时期感到无比沮丧和失望。
在这个时期,邓林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关心民生问题。他认为,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在诗中,邓林以洋河为象征,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期待。他认为,洋河之水虽然汹涌澎湃,但终究会流入大海,汇入主流。这象征着国家的苦难终将过去,人民将会迎来新的希望。
总的来说,《洋河》这首诗是邓林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情感抒发,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