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江府判游阳华江丈□春间携家再来
尘外非无境,壶中自有天。
从来招别驾,於此漱寒泉。
铭已得元结,记须烦子年。
重游知更好,出谷趁莺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外界并非没有美景,而在壶中却别有天地。
始终在此迎来送往,也能在这里品尝到清冽的泉水。
已经拥有了元结的故事,记录就需要麻烦子年了。
重新游历会更有收获,走出山谷就应如黄莺般迁徙。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脚和内容再次写诗,这里是指以同样的韵律和李长庚的《次韵江府判游阳华江丈□春间携家再来》一诗进行创作。
2. "江府判":官职名,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此处指江府判游览阳华江一带的场景。
3. "阳华江":阳华江位于湖南宁远县境内,是舜帝南巡时憩息之地,有阳华岩、愚溪等名胜古迹。
4. "尘外非无境,壶中自有天":意为尘世之外并非没有好风景,就像壶中可以容纳整个天地一样。这两句意味着阳华江一带虽然地处偏僻,却拥有美丽的风景。
5. "从来招别驾,於此漱寒泉":意为自己一直邀请江府判来游玩,在这里可以喝到清凉的泉水。这两句表达作者与江府判之间的友谊和对阳华江环境的赞美。
6. "铭已得元结,记须烦子年":元结,唐朝文人,曾为阳华岩撰写过碑铭;子年,唐朝书法家欧阳询的字。这两句表示阳华江已经得到了元结的赞誉,而书写游记则需要麻烦欧阳询了。
7. "重游知更好,出谷趁莺迁":意为自己觉得阳华江值得再次游览,现在正是莺鸟迁徙的时候,正好可以跟随它们走出山谷。这两句表明自己对阳华江的喜爱,以及期待再次来这里游玩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次韵江府判游阳华江丈□春间携家再来》是南宋诗人李长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江府判一同游览阳华江的美景,表达了他们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尘外非无境,壶中自有天”,诗人以“尘外”和“壶中”两个形象化的比喻,展现了自然界美景的无限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这两句意味着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片纯净美丽的天地,那里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颔联“从来招别驾,於此漱寒泉”,表达了诗人和友人在游览过程中的欢愉之情。他们在这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尽享友谊的乐趣,仿佛忘记了尘世纷扰。同时,这里也寓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朋友的真挚感情。
颈联“铭已得元结,记须烦子年”,诗人提到两位历史人物元结和子年。元结是唐代的一位文人,曾撰写过一篇名为《阳华岩铭》的文章;子年是唐代的一位书法家,擅长楷书。这两位文人都是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人物,诗人以此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对这次旅行的美好回忆。
尾联“重游知更好,出谷趁莺迁”,表达了诗人和友人再次相约出游的愿望。他们认为在阳华江的美景之中,每一次的游览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因此渴望再次踏上这段旅程,追寻生活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次韵江府判游阳华江丈□春间携家再来》是宋代诗人李长庚的作品。据记载,李长庚生活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在创作这首诗歌时,他已经在朝为官,曾任徽州通判等职。
在这段时间里,李长庚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与他同为南宋诗人的江府判。两人在共同的志趣和情感共鸣下,成为了至交好友。诗中的“阳华江”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南宋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金国入侵使得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安危,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李长庚也不例外,他的许多诗篇都表达了这一主题。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一次春游活动中,李长庚与江府判一起游览了阳华江。他们欣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相互交流诗歌创作的心得,加深了彼此的友谊。因此,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阳华江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李长庚与江府判之间深厚的友谊。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