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
二月三月雨晴初,舍南舍北唯平芜。
前欢入望盈千恨,胜景牵心非一途。
日照神堂闻啄木,风含社树叫提壶。
行看旦夕梨霜发,犹有山寒伤酒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二月和三月的雨季过后,阳光普照大地。不管是南边的还是北边的房子,都被平坦的草地所包围。望着前方,曾经的欢乐变成了无数遗憾。而美丽的景色,也勾起了心中的复杂情感。阳光洒在神堂上,传来啄木鸟的叫声;微风吹过树林,传来提壶鸟的歌声。看着日子的流逝,梨花上的霜露日渐增多,山中依然寒冷,让酒肆也难以承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韩偓:唐代文学家,“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 雨晴:指下雨过后放晴的天气。
3. 舍南舍北:指房屋前后。舍,房子。
4. 唯平芜:只有一片平坦的草地。平芜,平地上的草。
5. 前欢入望:指过去的欢乐时光。入望,进入视野。
6. 胜景牵心:美好的景色让人心牵神挂。胜景,优美的风景。牵心,牵挂心灵。
7. 非一途:不是一条道路。这里指心有所牵并非只因为一处美景。
8. 日照神堂:阳光照在神堂之上。神堂,祭祀神明的殿堂。
9. 啄木:啄木鸟。
10. 社树:古代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树木。
11. 提壶:一种鸟,也叫鹈鹕。
12. 梨霜发:梨树上结霜。比喻寒冷的冬天到来。
13. 山寒伤酒垆:寒冷的冬季对卖酒的摊点造成损失。

去完善
赏析
《村居》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全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
首联“二月三月雨晴初,舍南舍北唯平芜”,描述了春天雨后初晴的景象,舍南舍北都是一片平坦的草地。这里用了“二月”、“三月”的季节和时间背景,既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也预示着万物生长的季节即将开始。
颔联“前欢入望盈千恨,胜景牵心非一途”,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不禁想起往日的欢乐时光,但此刻又充满了无尽的遗憾。这种情感交织,使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欣赏变得复杂起来。
颈联“日照神堂闻啄木,风含社树叫提壶”,是对自然景色的具体描绘。阳光照耀下的神堂显得格外宁静,而风吹拂过的社树则传来鸟儿的啼鸣。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春日乡野的美景,也为全诗增添了一抹生机。
尾联“行看旦夕梨霜发,犹有山寒伤酒垆”,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梨树上的花朵即将结成果实,然而山间的寒气仍然让人感受到阵阵凉意。这既是诗人对未来丰收景象的期待,也是对生活现实中的无奈和感慨。
总体而言,《村居》这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乡村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居》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农村宁静而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透露了诗人渴望归隐田园的生活愿望。
韩偓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他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在辞官期间,他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寄托于诗歌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村居》这首诗正是他在辞官后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在这个时期,韩偓的生活际遇颇有些波折,他曾多次遭贬,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持一颗清高之心。这也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厚的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
在唐末五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盛转衰的阶段,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等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在这种环境下,韩偓却能坚持自己的信仰,用诗歌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