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列传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人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跽,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齐威王听后称赞道:“说得很好!”于是停止了通宵达旦的酗酒生活,并任命淳于髡为主管接待诸侯的官员。此后每逢宗室举办宴会,淳于髡都会陪侍在侧。
去完善
释义
罗襦:轻薄的丝织衣物;芗泽:香气。
去完善
赏析
本文通过淳于髡的故事,生动展现了这位滑稽人物如何凭借智慧和语言艺术成功劝谏齐威王,从而挽救国家危局的过程。文章结构紧凑,叙事流畅,既有诙谐幽默的情节描写,又有深邃的人生哲理。
开篇引用孔子关于“六艺”的论述,奠定了文化背景,同时引入太史公的观点,强调语言的重要性。随后进入淳于髡的具体事迹,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他用隐语劝谏齐威王改过自新,二是他通过讲述饮酒的不同情境揭示“乐极生悲”的道理。
第一部分着重刻画淳于髡的机智与胆识。面对齐威王的昏庸,他巧妙利用“大鸟”的比喻,唤醒了齐威王的雄心壮志,促使后者果断采取行动,使得齐国重新焕发生机。这一情节不仅表现了淳于髡的语言才能,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第二部分则通过淳于髡对饮酒量的阐述,进一步深化主题。他列举不同场合下的饮酒状态,层层递进,从拘谨到放松,再到纵情欢乐,最终揭示出“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这一段落文笔细腻,画面感十足,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各种场景的独特氛围。
整体而言,这篇文章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通过对淳于髡形象的塑造,传达了作者对智慧、责任与适度原则的推崇。同时,它也提醒读者警惕过度放纵的危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写列传,意在记录各类人物的生平事迹。此篇选自《滑稽列传》,创作于西汉时期,当时司马迁正致力于完成这部宏大的历史著作。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智者,以幽默诙谐、机智善辩著称。他生活在齐威王时代,那时齐国内忧外患,威王耽于享乐,不理朝政。淳于髡以隐语劝谏齐威王,使其振作,并成功化解了国家危机。这篇文字展现了淳于髡的智慧与口才,也体现了司马迁对这类能言善辩、有胆识的人物的关注和赞赏。通过这些故事,司马迁传达出“言谈微中,亦可以解纷”的思想,强调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以及适度节制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