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行
古人二十四,已自取侯印。
加我三十一,拥褐猿猱迳。
古人三十六,已自叹头颅。
加我十九年,雪颔埋霜须。
春风秋月五十五,青山白云自今古。
与其浮沈于不卿不相之间,孰愈自适于老圃老农之伍。
休休休,仰面看人吾所羞。
莫莫莫,天下事堪几回错。
既不能致君乎唐虞,又不能收身于樵渔。
提携手板聊复尔,安用局促辕下驹。
昌黎老韩手笔大,光范三书看渠破。
号天叫地为一官,宰相须还贾耽做。
不如荷葭坞中之把茅,卧听松声三峡涛。
开门夜半划长啸,已笑古人山月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时,人们二十四年就已经可以自立封侯了。
而我三十一年仍在山路上徘徊。
古代人三十六岁就开始感叹年华老去。
现在我距离满头白发还有十九年。
春去秋来已经五十五载,青峰白雾似乎亘古不变。
与其在无名小辈之间混日子,哪比得上与田野中的耕夫们同游?
罢了,仰头看着他人我都觉得羞愧。
算了,世间万事对错本就难说。
既然不能辅佐君王实现理想,又不能隐退江湖成为渔夫。
那我就继续拿着教鞭上课吧,又何必在意那些喧嚣繁杂的事呢。
韩愈曾豪情万丈地写下大文章,却仍然逃不过世俗的纠葛。
他一生奔波,努力求官,最终却只能以高唱入云的姿态呼唤天地。
既然如此,还不如回到那个与世无争的茅屋中,躺在那里聆听三峡波涛和松林风声。
当我在深夜打开门扉放声长啸之时,不禁觉得古代的世人太过计较人生的长短。
去完善
释义
《古人行》方岳:
1. 取侯印:古代封赏制度中,天子向诸侯赐印信以表示权力归属。
2. 拥褐猿猱迳:意指穿着粗布衣服,行走在山林深处,与自然为伍。
3. 头耎:比喻头发花白。
4. 青山白云:代指优美的自然风光。
5. 老圃老农:年迈的菜农和农民,此指平凡百姓。
6. 浮沈:形容随波逐流的状态。
7. 不卿不相:指没有担任高官显爵。
8. 自适:自我满足。
9. 莫莫莫:古代诗人用以表达无可奈何的情绪。
10. 昌黎: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任昌黎伯,此处借指韩愈。
11. 光范:东汉著名学者马融,著有《广成颂》。
12. 号天叫地:形容极度悲痛或愤怒之情。
13. 一官:微小的官职。
14. 宰相: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15. 贾耽:唐朝时期的地理学家。
16. 荷葭坞中:山谷中的荷花丛。
17. 把茅:居住于茅屋。
18. 卧听松声三峡涛:在松林间休息,聆听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19. 开门夜半划长啸:夜晚推开房门,发出悠长的啸声。
去完善
赏析
《古人行》是南宋诗人方岳的一首述志诗。诗人通过对古人不同年龄阶段成就的回顾,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
“古人二十四,已自取侯印”,表达了诗人对方岳时期的古人成就的高度赞赏。古人二十四岁就取得了侯印的荣耀,这种成就让诗人深感敬佩。
“加我三十一,拥褐猿猱迳”,诗人以自己为例,三十一岁仍过着隐士的生活,虽无古人的辉煌成就,却拥有自己的一份宁静与淡泊。
“古人三十六,已自叹头颅”,诗人再次提到了古人的成就,三十六岁就已经开始感叹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时间的珍视。
“加我十九年,雪颔埋霜须”,诗人描绘了自己的形象,经过十九年的风霜洗礼,他的雪颔和霜须显得格外苍老。
“春风秋月五十五,青山白云自今古”,诗人以自己的五十五岁为界限,表达了对人生得失的看法,认为青山白云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人生也应顺应自然。
“与其浮沈于不卿不相之间,孰愈自适于老圃老农之伍”,诗人表示,与其在不卿不相之间沉浮,不如选择过老圃老农那样的生活,这种生活更能让诗人感到自在和舒适。
“休休休,仰面看人吾所羞。莫莫莫,天下事堪几回错。既不能致君乎唐虞,又不能收身于樵渔。提携手板聊复尔,安用局促辕下驹”,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他不愿意仰面看人来评价自己的人生,也不想参与天下之事,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就如同一个局促辕下的驹,无法改变。
“昌黎老韩手笔大,光范三书看渠破。号天叫地为一官,宰相须还贾耽做。不如荷葭坞中之把茅,卧听松声三峡涛。开门夜半划长啸,已笑古人山月高”,诗人通过对比古人和老韩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他认为自己不如古人那样有成就,但也不羡慕他们的地位,更愿意过上悠闲自得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人行》是南宋诗人方岳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理宗时期(公元1225-1264年),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生疾苦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金朝、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对南宋构成了严重威胁,使得南宋国家局势紧张。同时,朝廷内部党派纷争激烈,腐败现象严重,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许多文人墨客纷纷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方岳在此背景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了古人辛勤耕耘、勤俭持家的情景,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