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灵浩赴江州般若之请三首 其一

标题包含
送灵浩赴江州般若之请三首 其一
甚深真谛不容声,溢水鑪峰照坐明。 悟般若人居般若,钟鱼都是妙香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葛胜仲(1072年-1144年),字鲁卿,号丹阳居士,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 他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及第,历任国子监丞、秘...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深邃的真谛无法用言语表达,瀑布流水和山峰倒影照亮座位。领悟到智慧的人们居住在这智慧之地,钟声和鱼跃都是美妙的香城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真谛":佛教术语,指的是与佛教教义或事物本质密切相关的道理。在这里指代对般若的理解。 2. "不容声":不允许其他言论存在,表示此真理不容置疑。 3. "溢水炉峰":可能是一个地理名称,需具体查证才能明确其位置及其在诗中的寓意。 4. "悟般若人":领悟了般若智慧的人。 5. "钟鱼":钟声和诵经的声音。 6. "妙香城":佛教用语,意指极乐世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灵浩赴江州般若之请三首 其一》是宋朝诗人葛胜仲的作品,通过诗歌描绘出佛法的深邃和心灵的顿悟。 首句“甚深真谛不容声”表达了般若智慧的深度和庄严性,其中的“不容声”意味着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和表述。接著在第二句“溢水炉峰照坐明”,诗人描述了在水流环绕的山峰中,心灵受到般若智慧照亮的景象。这种光线如同佛陀说法时的光芒,给信徒带来深深的启发。 “悟般若人居般若”强调了领悟般若智慧的人将生活于般若之中,就像在一个美妙的禅境里,连寺院的钟声和木鱼的敲击声都成为美妙的香味。这里所描绘的境界让人们体会到修行者在般若之道上的精进和提升。 整首诗充分传达了葛胜仲对于般若智慧的感悟,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佛教教义中的光明和觉悟,流露出诗人对修行者的诚挚祝福和对信仰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灵浩赴江州般若之请三首 其一》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葛胜仲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00年左右,即北宋末年。在这个时代,北宋政权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战乱频发,百姓生活困苦。 葛胜仲,字景淳,生于北宋中叶,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但他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步入仕途。然而,他在宦海沉浮多年,并未得到重用。这一时期,他因忠诚正直而遭到排挤,一度被贬谪。在政治生涯受挫的同时,葛胜仲的诗才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相互唱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送灵浩赴江州般若之请三首 其一》便是葛胜仲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祝愿,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葛胜仲的诗歌才华,也体现了他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