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常思惟大士赞 其十

标题包含
常思惟大士赞 其十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补陀小白花山上,弗听流莺啼一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居简(1164年-1246年),俗姓李,字敬叟,号东涧老人,又号东涧遗民。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主要活动在浙江一带。 释居简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曾参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从:介词,从...开始。 2. 闻:听到,这里是听闻佛法的意思。 3. 思惟:思考,考虑。这里指对佛法的思考领悟。 4. 大士:菩萨的别称。 5. 释: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姓氏。 6. 居简:宋代僧人,号东涧大师。 7. 三摩地: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伽等,意译定、正受、调直定、正观、等持,即远离惛沉与散乱的心一境性。 8. 动:动态,变化的。 9. 静:静态,不变的。 10. 二相:两种状态。 11. 了然:清楚地理解,明白无误。 12. 不生:不产生,不起念头。 13. 补陀: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观音菩萨道场。 14. 小白花山:指普陀山的白华顶,观音像所在的山峰。 15. 弗听:不听从,不听任。 16. 流莺:飞行时鸣叫的小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朝诗人释居简的《常思惟大士赞 其十》,它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心境宁静的境界。诗中“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表达了修行者在听闻佛法、思考领悟和实际修行过程中达到心灵平静的状态,也就是禅定的境地。而“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意味着在这种状态下,心中没有生起动的欲望或静的欲望,达到了动静不二的境地。 最后两句“补陀小白花山上,弗听流莺啼一声”,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这种禅定状态中的意境:在普陀山的白花开满的山上,诗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外界的美好景致如流莺啼鸣之声,都无动于衷。这表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常思惟大士赞 其十》是宋代诗人释居简创作的一首赞美观音菩萨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即北宋晚期。 在这段时间里,释居简(1064-1123)作为一名僧人,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曾在朝廷任职,后因直言不讳而被贬为地方官员。尽管生活中遭遇了诸多挫折,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唐宋之交的历史转折点,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教作为当时的三大宗教之一,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释居简的诗歌作品主要反映了禅宗思想,以及他对佛教信仰的执着追求。在这首《常思惟大士赞 其十》中,他通过对观音菩萨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平安、智慧和慈悲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