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七首 其八
赵州唤作火,全身入荒草。
我今不是渠,渠今正是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赵州呼唤火焰,火势蔓延至荒野草地。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他,他却成为了现在的我。
去完善
释义
1. 赵州:即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境内,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石桥。
2. 火:这里指赵州桥的一个特点,桥中央有一个突出的石球状结构,称为“火”。
3. 全身入荒草:描述赵州桥被荒草覆盖的景象。
4. 我:诗人自称。
5. 渠:他或她,这里指赵州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颂古十七首·其八》是宋朝释师观所作的禅诗,以赵州桥为象征,寓意禅宗哲学中的“无我相”、“本我无别”的观念。诗句如下:
“赵州唤作火,全身入荒草。”这句诗将赵州桥比喻成火焰,象征着生命的热情与活力。然而,这团火焰却消失在荒草丛中,暗示着生命终将消逝的自然规律。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老病死的感慨和对无常的思考。
“我今不是渠,渠今正是我。”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领悟到的禅宗思想。在诗人看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各自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彼此之间不能简单地进行替代或比较。同时,人们又有着共同的命运,无法摆脱生死轮回的过程。所以,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强调了个性和共性之间的联系,主张应珍视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要理解和包容他人的差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十七首 其八》这首古诗是宋代著名僧人释师观所创作的。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世纪左右,正值我国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等领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禅宗诗歌更是达到了巅峰。
释师观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人生磨难,他曾多次遭受迫害,一度被贬为庶民。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和深刻的思考,深受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喜爱。
在北宋时期,佛教文化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强调顿悟和自性,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解脱。释师观作为禅宗的高僧,他的诗歌作品充分反映了他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