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漫天飞雪中,我能用什么来为你送别呢?唯有折下一枝青翠的松树,聊表我的心意。

去完善
释义
晻霭:昏暗朦胧的样子;阑干:纵横交错之意。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天山雪”为核心意象,开篇即展现出一幅雄浑壮丽的边塞雪景图。“天山雪云常不开”两句奠定了宏大的空间背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广袤而肃穆的冰雪世界。随后,“北风夜卷赤亭口”进一步渲染了气候的恶劣,突出了自然环境的压迫感。
接下来,诗人巧妙地将视觉与情感结合,如“能兼汉月照银山”一句,不仅描绘了雪月辉映的奇观,还隐含着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交河城边鸟飞绝”到“阑干阴崖千丈冰”,则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化了寒冷的主题,让人感受到一种极致的孤寂与苍凉。
最后四句转入送别主题,将军、都护的形象衬托出戍边生活的艰苦,也为友人离去增添了一丝不舍之情。结尾处“惟有青青松树枝”的赠送,则象征着坚韧与忠诚,寓意着友谊长存以及高尚品格的期许。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既有磅礴大气的自然景观,又有深沉真挚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卓越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是唐朝著名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岑参正在安西都护府任职,与友人萧治即将分别。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顶峰,但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矛盾和危机。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奢侈浪费,以及对外战争导致的民不聊生,使得唐朝的内部矛盾逐渐激化。此外,边疆地区的战乱也使朝廷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岑参被任命为安西都护府的官员,以协助巩固边防。
在天宝十四载这个特殊的时期,岑参与友人萧治分别在即。他们共同经历了边关的风霜雪雨,对家乡产生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因此,岑参在送别萧治时,以天山雪景为背景,表达了离别的愁绪和对家乡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戍边将士的生活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