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草书
平生行事见真书,草圣空惭点画疏。
今日试临寒食帖,却疑羲献不难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一生中,我一直在努力践行真实的自我,虽不能成为草书之圣,但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今天,我尝试临摹《寒食帖》这幅作品,竟然发现它的技巧并不比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差多少。
去完善
释义
1. 生平:即平生的意思,是指人的一生或一生的经历。
2. 真书:指楷书,汉字的标准书写形式之一。这里用来表示作者的书法基础。
3. 空惭:感到羞愧的谦辞。
4. 点画疏:指书法中的笔画稀疏,意味着笔法不够熟练。
5. 寒食帖:指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其中包含了“寒食”一词。
6. 羲献:指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书法家。
7. 不难如:不觉得难以达到他们的水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李纲,他以学草书为主题,表达了对于书法艺术的热情和向往。首句“平生行事见真书”表明作者平日所写多是楷书,显现出他对待文字的认真态度。次句“草圣空惭点画疏”则意味着虽然自己不能达到草书大家的水准,但仍在努力追求。诗的后两句以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的“寒食帖”为例,抒发自己克服困难提升技艺的信心与决心,并透露出对两位书法宗师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学草书》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李纲在晚年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以及自己勤学苦练的精神风貌。李纲一生经历坎坷,多次因政治斗争而遭受贬谪,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忧国忧民。
公元1126年,金军攻破汴京,宋徽宗退位,钦宗即位,史称“靖康之耻”。此时,李纲担任尚书右丞,力主抗战,反对议和。后遭投降派排挤,被贬谪至武昌,后又因太学生伏阙上书,朝廷为平息众怒,将李纲召回,任命为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在这一时期,李纲积极备战,扩充军备,加强防御,使福建地区得以保持相对安定。后来因战局恶化,金兵再次南侵,南宋朝廷被迫迁都临安(今杭州),李纲被调回京师,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不久又被罢相,出知扬州。这一时期的李纲虽然身居高位,但却备受掣肘,壮志难酬。
在李纲所处的时代,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内外矛盾激化,金兵屡犯边境。南宋初年,朝野上下充满屈辱与抗争的氛围。在这种背景下,李纲以诗词抒发胸臆,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抗金事业的热忱。在这首《学草书》中,他以草书喻指人生,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令人感叹不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