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夕偶作
早是春愁触目生,那堪春夕酒初醒。
贯珠声罢人归去,半落桃花月在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光已早早惹人愁, 哪堪又是春夜酒醒时。
夜深人静繁华落幕散场,唯有月照桃花满庭芳。
去完善
释义
1. 早是:意思是“早已是”。
2. 春愁:春天的哀愁情绪。
3. 触目:看到眼前的景象或事物。
4. 那堪:哪里经受得住,表示不能忍受某种情况或事物的意思。
5. 春夕:春天的夜晚。
6. 酒初醒:喝了酒后刚醒来。
7. 贯珠声:指诗歌唱诵的声音。
8. 人归去:指人们离去了。
9. 半落:形容花朵凋谢一半。
10. 桃花月:指的是春季的月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中所作,描绘了诗人在春天的夜晚酒后醒来时的所见所思。诗的开头“早是春愁触目生”,点明了诗人内心早已充满了春日的哀愁。接下来“那堪春夕酒初醒”,更强调了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酒后醒来,心中的愁绪愈发强烈。
“贯珠声罢人归去”一句,描述的是诗人在夜空中听到如贯珠般的声响,这里的“贯珠”通常用来形容雨声或者漏壶滴水的声音,暗示时间流逝,同时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寥之感。紧接着,“半落桃花月在庭”,诗人通过描绘庭院中的月光映照下半落的桃花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恬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更加深化了诗人心中的哀愁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夕偶作》是唐代诗人李中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即唐朝晚期。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李中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但因正直不阿,不畏权贵,最终遭受排挤,离职回乡。这种人生的起起落落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他的这首《春夕偶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这些情感都是他在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