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科举

标题包含
科举
纷纷衿佩止时文,竞巧趋新做日程。 一试奔驰天下士,三年冷暖世间情。 清朝不许人心坏,举子安知天爵荣。 所用是人行是学,不知何日可升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柏(1197年-1269年),字会之,号鲁斋,金朝末年南宋初期的著名学者、教育家。他出生于浙江义乌,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弟子之一,与吕祖谦、张栻并称为“东南三贤”。 王柏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曾游学于...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众多读书人致力于学习时文的潮流中,竞相追求创新与时效。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有才能的人得以脱颖而出,然而其中的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在清朝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被严格约束,人性无从败坏。这些举子们虽然表面看起来尊荣,但他们又怎会知晓自己的真正价值呢?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都在追求名利和地位,却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道德正确。这样的社会现状,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太平盛世呢?
去完善
释义
1. 衿佩:古代学子入试时所穿的衣饰。 2. 时文:科举时代指应举的八股文。 3. 日程:每日的学习计划。 4. 奔驰:喻指科举考试。 5. 天下士:即天下的读书人。 6. 冷暖:此指科举中举与否所带来的境遇变化。 7. 清朝:这里指的是科场规则。 8. 天爵:天生的爵位,比喻德高望重之人。 9. 升平:太平盛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科举》描绘了当时文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景。作者王柏以锐利的笔触,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和社会的影响。诗中通过对“时文”、“日程”、“天下士”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科举考试形式化和功利性的批判。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而有力,情感深沉而真切,体现了诗人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科举》是南宋诗人王柏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重要诗篇。创作于公元1256年,正值南宋王朝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贫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个时期,王柏虽然享有文名,但仕途并不如意,屡次科考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批判。他认为,科举制度已经失去了选拔人才的初衷,沦为权贵们争夺利益的工具,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治理和民族的振兴。 此外,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下侵扰,南宋政权岌岌可危。面对国家的危亡,许多知识分子都感到痛心疾首,纷纷呼吁改革,寻找挽救国家的方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柏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写下了这首《科举》诗,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