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堂
髑髅沥尽眼头宽,炯炯圆明一颗寒。
莫怪年来昏怛甚,钟声却被鼓声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髑髅:指头骨,这里形容人的头颅。
2. 眼头宽:形容眼界开阔。
3. 炯炯:明亮的样子。
4. 圆明:佛教用语,指圆满光明的智慧。
5. 昏怛:形容内心忧愁痛苦。
6. 钟声:寺庙的钟声。
7. 鼓声:打鼓的声音,通常用于报时或召集众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见性堂”,是作者在寺庙中参禅悟道时的感受与反思。诗中的“心月”是作者的名字,代表着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首先,“髑髅沥尽眼头宽”,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在冥想中观照自己,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同将血肉之躯化作骷髅,使眼界变得宽阔。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我认识的深度和勇气。
其次,“炯炯圆明一颗寒”,诗人用“一颗寒”来形容他的内心状态,意味着他在领悟禅意的过程中,心境趋于宁静、清冷,对外界的纷扰和诱惑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然后,“莫怪年来昏怛甚”,这句诗表达诗人对自己近年来修行进展缓慢的反思,承认自己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还存在困惑和迷茫。
最后,“钟声却被鼓声瞒”,则揭示了诗人发现自己在禅修时,虽能听到钟声警示,却无法抵挡世俗的诱惑和纷扰,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自己的反思和忏悔。
综上所述,这首《见性堂》诗以深沉自省的姿态,表达出诗人对自我修行的深刻体察,以及矢志不渝追求智慧的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见性堂》是宋代高僧释心月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南宋时期。
在南宋这个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历史时期,释心月作为一位得道高僧,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佛学修养,体验到了世间的苦难。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考和对佛法精神的领悟。
在当时,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禅宗尤其盛行。禅宗主张顿悟,强调直接观照自性,以达到解脱的境界。释心月在诗歌中以“见性堂”为题,正是表达了这种禅宗思想。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揭示了生活的真实面目,并倡导了禅修的重要性。
诗中的“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禅定的境界。在这静谧的时刻,万物似乎都静止了,唯有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在进行着。这种意境,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也展示了他对生命哲学的独到见解。
总之,《见性堂》这首诗歌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由一位有深刻洞察力的高僧创作的。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还传达了禅宗精神的核心观念——通过观照自性,实现生命的超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