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居士请赞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观而无观曰正观,闻而无闻曰真闻。
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
是兮非兮分不分,赞之毁之徒云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中的月亮,镜子里的形状。
头上的春雨,肩膀上的秋风。
观看而不执着于看,才是真正的观看;听到却不执着于听,才是真正的听闻。
画家画出你的样子就是我,居士认出我的样子却不是我。
对与错之间无法分辨,赞美和诋毁都只是过眼云烟。
去完善
释义
1. 水:这里指自然界的江河湖海之水。
2. 镜:镜子。这里用镜子的反射作用来比喻事物的反映。
3. 一顶春雪:春雪,春天的雪;一顶,形容覆盖在头顶上。这里的意思是头上的白雪像是春天的雪花。
4. 半肩秋云:秋云,秋天的云彩;半肩,形容挂在肩膀上的一部分。这里的意思是肩膀上的云朵像是秋天的云彩。
5. 观:观看,观察。
6. 无观曰正观:无观,不刻意去观察;曰,叫做;正观,正确的观察方式。这句诗的意思是不刻意去观察事物才是真正的观察方法。
7. 闻:听闻,听到。
8. 无闻曰真闻:无闻,不刻意去听;曰,叫做;真闻,真正的听闻方式。这句诗的意思是不刻意去听才是真正的聆听方式。
9. 画工:画家。
10. 作:创作,制作。
11. 汝:你。
12. 即:就是。
13. 居士:在家修行者,多指佛教信徒。
14. 识:认识,知道。
15. 吾:我。
16. 非君: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
17. 是兮非兮:是,正确;非,错误;兮,助词,表示停顿。这句诗的意思是无论是对还是错。
18. 分不分:分,区分;不分,无法区分。这句诗的意思是无法区分对错。
19. 赞:称赞,赞美。
20. 毁:批评,指责。
21. 徒:白白地,仅仅。
22. 云云:指纷纷议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水中之月,镜里之形”开篇,描述了事物的虚幻性质。诗人用“一顶春雪,半肩秋云”形象地表现出人生无常、如梦如幻的意境。接下来的诗句则探讨了观与闻的关系:“观而无观曰正观,闻而无闻曰真闻”,指出真正的观察和听闻应该超越表面的现象,直达本质。
诗中还提到“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强调创作者与作品的紧密联系,以及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自我觉醒。而“是兮非兮分不分,赞之毁之徒云云”则表达了对世事纷扰、是非难定的感慨。
整首诗以充满哲理的语言探索了人生的真实与虚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杨居士请赞》是南宋著名诗僧释心月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这首诗作于公元1264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金兵南侵,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期间,诗人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正处于人生的一个低谷期。他曾经担任过南宋朝廷的官员,但是因为战乱和世事变迁,他的官职被剥夺,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尽管生活困苦,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对正义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金兵南侵,南宋军队节节败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志士都投身到抗金事业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国家的命运。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他们的努力并没有改变南宋灭亡的命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杨居士请赞》。他以杨居士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对杨居士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正义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