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光强烈花朵的影子随之厚重,和风拂面鸟儿欢快的鸣叫声声入耳。四处通达的门庭,每一扇门都展现出自在的状态。普陀山的山顶稍稍高出一些,一片月光把光辉分散开来照耀在浩瀚的海洋上。
去完善
释义
1. 日高:太阳升高,此处可指阳光充足的时候。
2. 花影重:花朵的影子重重叠叠。这里形容花朵繁茂。
3. 风暖:温暖的风。
4. 鸟声碎:鸟儿婉转的叫声。这里用“碎”字来形容声音婉转多变。
5. 在在:每一处、每个地方。
6. 圆通门:佛教用语,意指通达无碍的境界。
7. 观自在:观音菩萨的另一种称呼。这里表示观音菩萨无处不在,时刻关注世间万物。
8. 宝陀峰: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9. 较些些:比较稍微再高一些的地方。这里形容观音菩萨所在的宝陀峰顶位置较高。
10. 片月:一弯新月。
11. 分辉:分散光辉。这里指月光洒向大海。
12. 照沧海:照耀着广阔的大海。这里表示观音菩萨的光辉照亮了整个世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眼中宁静美好的自然风光与自在观世的宗教境界。首句“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通过描述阳光、花香、和风、鸟鸣这些典型的春日景象,表现出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第二句“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
后两句“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以海洋上岛屿之巅的月光为意象,强调了自在观世的宗教境界,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领略大自然之美后的内心平静和满足。整首诗意境深远,引人深思,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在观音赞》是南宋时期著名僧人释心月创作的一首赞美观音菩萨的诗歌。这首诗描绘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
在南宋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佛教事业,致力于弘扬佛法。释心月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的时代,因此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尤为虔诚。他认为观音菩萨具有救苦救难的神奇力量,能够给人带来安慰和希望。
在创作《自在观音赞》时,释心月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佛学奥义。在这段时期,他对观音菩萨的认识逐渐加深,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信仰和力量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