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郡偶书
尽道瑶池琼树新,仙源寻到不逢人。
陈王也作惊鸿赋,未必当时见洛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都说瑶池仙境有美景如画,但寻觅良久却未遇见知音人。
即便像曹植那样的才子作了惊艳的华章,也未必在那时能见到洛水之神。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嘉禾郡:即嘉兴,南宋时升为嘉禾府,今属浙江省嘉兴市。
2. 尽道:都传说,都说。
3. 瑶池:传说中的神仙居所,位于昆仑山。
4. 琼树:传说中神仙居所的树木。
5. 新:指新绿、新翠,形容树叶繁茂。
6. 仙源:传说中的仙境,这里借指西湖。
7. 陈王:曹植,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被封为陈王。
8. 惊鸿:轻盈飞舞的鸿雁。
9. 赋:一种文体,用于描绘人物、景物、抒发情感等。
10. 洛神:指宓妃,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相传为洛水的女神。
去完善
赏析
《嘉禾郡偶书》是宋朝诗人蔡襄的一首描绘江南风光的诗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于历史的感慨。
首先,诗中“尽道瑶池琼树新”一句,通过描绘仙境般的景色,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这里的“瑶池琼树”代表了江南地区的富饶与美丽,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接着,作者以“仙源寻到不逢人”一句,表达了自己在探寻仙境时所遇到的孤独感。这里的“不逢人”意味着作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无人陪伴的寂寥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感受,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丝深沉的色彩。
随后,诗中以“陈王也作惊鸿赋”一句,引用了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表达了对先贤们的敬仰之情。这里的“陈王”指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植,他的《洛神赋》是描写美丽女子的名篇。作者提到这一典故,旨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古人的敬佩之意。
最后,诗以“未必当时见洛神”一句收尾,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感慨。这句话意味着,尽管古人曾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但我们无法确切地了解他们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的真实心境。这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思考,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嘉禾郡偶书》是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蔡襄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0年,即宋仁宗皇祐二年,此时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兼知泉州。在这一时期,他体察民间疾苦,关注社会问题,为民众办了许多实事,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蔡襄的人生旅程中,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职,如提点两浙刑狱、知福州等。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关心民生、主张改革,深得百姓拥戴。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也招致了一些权贵的嫉恨。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段内,蔡襄正面临一些人生际遇的波折。
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发展,但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随着科举制度的普及,士人阶层的队伍日益壮大,他们纷纷渴望进入官场施展才华,这导致了一部分官员的腐败和滥用权力。此外,土地分配不均、赋税沉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蔡襄以诗文表达对民生的忧虑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体现出他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