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行
八月江湖秋水高,大堤夜坼声嘈嘈。
前村农家失几户,近郭扁舟屯百艘。
蛟龙蜿蜒水禽白,渡头老翁须雇直。
城南百姓多为鱼,买鱼欲烹辄凄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城南行:古代诗歌题材的一种,描绘城乡风光与百姓生活。
2. 刘攽: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字贡父,号公非。
3. 八月江湖秋水高:描述农历八月时江河湖泊水位高涨的景象。
4. 大堤夜坼声嘈嘈:描写夜里河岸开裂的声响。
5. 前村农家失几户:指因为洪水侵袭,部分村民房屋受到损害甚至失陷。
6. 近郭扁舟屯百艘:临近城郭地带,停泊了许多救援船只。
7. 蛟龙蜿蜒水禽白:形容洪水中的生物形态,意指洪水泛滥。
8. 渡头老翁须雇直:暗示河边渔民受到严重经济损失。
9. 城南百姓多为鱼:描述受洪水影响的百姓们生活艰辛,如同水生动物一般无助。
10. 买鱼欲烹辄凄恻:表示当渔户想卖掉捕获的鱼以维持生计时,人们却因同情而不忍购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的洪水灾难,农民和渔民的困境,以及诗人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同情。在欣赏这首诗歌时,我们应关注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体会诗人以细腻的语言所呈现的悲悯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城南行》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刘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70年,正值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北宋刚刚建立不久,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稳定。
在这个阶段,刘攽个人生活也不平静。他曾担任许多朝廷官职,如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但在任期间对朝政颇多关注,对国家治理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然而,由于他性格耿直,不肯随波逐流,曾多次遭受排挤和贬谪,甚至曾被牵连入狱。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也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刘攽所处的时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明,士人阶层普遍热衷于文艺创作和研究。这为刘攽提供了广阔的文学舞台,使他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此外,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贸易繁荣,市民文化逐渐兴起,这也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攽的《城南行》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