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旧闻台城辱井石上有胭脂泪痕久未之信今见之似是淋漓涂抹之迹失笑不已因成此句

标题包含
旧闻台城辱井石上有胭脂泪痕久未之信今见之似是淋漓涂抹之迹失笑不已因成此句
平居已无奈,仓卒故难任。 井上痕犹浅,水中痕更深。 问鳌何至此,下石尔甘心。 不及马嵬袜,犹能致万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舜民,字芸叟,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洲渔父。北宋文学家、诗人,与苏轼、黄庭坚等大家都有交往。 他生于宋仁宗时期,具体生年不详。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家境富裕。张舜民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广泛结交名士,学识渊博...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平时已经让人感到无奈,突然之间更难以承受。 井上的痕迹还比较浅,而水中的痕迹更深。 问那鳌鱼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放下石头你就真的甘愿吗? 连杨贵妃的马嵬坡袜子都不如,却还能卖出万金的价格。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旧闻台城辱井石上:指曾经在台城的屈辱水井旁的石头上。 2. 胭脂泪痕:指女子流泪的痕迹。 3. 失笑不已:指看到井上的痕迹忍不住大笑。 4. 平居已无奈,仓卒故难任:指平时的生活已经让人烦恼,突然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人难以承受。 5. 问鳌何至此,下石尔甘心:询问巨鳌为何会来到这里,放下石头你也甘愿吗? 6. 马嵬袜:指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的袜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旧闻台城辱井石上有胭脂泪痕久未之信今见之似是淋漓涂抹之迹失笑不已因成此句》,出自北宋诗人张舜民之手。这首诗以极其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极具历史感的事件。从诗题来看,诗人讲述的是在台城的辱井石上发现了胭脂泪痕,一开始并未相信这是真的,直到亲自见到才确信无疑。诗中提到的“井上痕犹浅,水中痕更深”,可以看出这个痕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诗人由这一现象生发出许多思考,提出了几个有趣的问题。他首先质疑“问鳌何至此,下石尔甘心”,意即为什么这口红痕会出现在这个地方,难道是因为鳌鱼吞吃了这块石头吗?这个问题虽然荒谬,但足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最后两句“不及马嵬袜,犹能致万金”则更加耐人寻味。马嵬坡事件中杨贵妃的袜子都能值万金,而这口红痕为何却无人问津呢?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现象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历史观和讽刺才能。虽然诗歌表面上探讨的是胭脂泪痕的成因和历史价值,但实际上却是以辛辣的笔调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和启示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旧闻台城辱井石上有胭脂泪痕久未之信今见之似是淋漓涂抹之迹失笑不已因成此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年-1094年)。这个时期,诗人张舜民正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在此之前,他曾历任临邛县令、大理正等职,后来因病辞官回乡。在这段时间里,他结交了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诗名大振。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王朝已经历了多年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新旧党争,虽然哲宗继位后短暂平息,但局势仍不明朗。此外,北方的契丹政权对北宋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两国关系时紧时松。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舜民创作了这首描绘台城辱井石上胭脂泪痕的诗。这首诗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也表达了他在人生困境中的乐观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