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夜坐
开尽黄花满短篱,静听隣屋夜敲碁。
清华池上三更月,僧在松边未有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菊花凋谢落满短短的篱笆墙,静静听着邻居屋里传来的夜间下棋声。
清华园池塘上的三更明月,僧人在松树下还未吟咏出诗篇。
去完善
释义
1. 黄花:这里指的是菊花。
2. 短篱:矮墙或篱笆。
3. 邻屋:隔壁的房屋。
4. 夜敲碁:夜晚下棋的声音。
5. 清华池:具体地点不详,清华一般指美丽的景致。
6. 三更月:指深夜的月光。
7. 僧在松边:描述僧人所处的环境。
8. 未有诗:还没有写出诗篇。
去完善
赏析
首句“开尽黄花满短篱”是诗人描绘其眼前所见的自然景色:黄菊盛开,布满短篱。这黄色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同时又体现了诗人对其内心世界的执着追求。通过此句,读者可感受到诗人沉浸在清雅脱俗的环境中。
次句“静听隣屋夜敲碁”描述了诗人在夜晚聆听邻居下棋的声音。“静听”一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以及对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向往。同时,通过“夜敲碁”这一细节,展现出诗人的悠闲生活态度。
第三句“清华池上三更月”中的“清华池”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点,表达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赞赏。而“三更月”则赋予了诗句浓厚的夜景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此句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渴望。
最后一句“僧在松边未有诗”中,“僧”代表了超脱世俗的高尚情操,与前面的“清华池”相互映衬,表现诗人对清雅生活的向往。而“未有诗”则是诗人谦逊的体现,暗示自己虽然身处美景之中,但仍保持谦逊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华夜坐》是明代诗人释斯植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清华园为背景,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和自己的心境。
在明朝时期,释斯植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僧人。他曾在京城附近的寺庙修行,对京城的人文风情有着深刻的了解。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当时的社会名流、文人墨客交流频繁,结识了许多朋友,这也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清华夜坐》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清华园的夜景描写,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
明朝时期,正值中国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然而,这也催生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墨客,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释斯植正是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为依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明朝社会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