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孙宣德中秋不见月

标题包含
和孙宣德中秋不见月
便有倚天剑,决云殊细微。 清光自无蔽,绝境转知稀。 露重蝉时落,风高雁已飞。 嫦娥苦幽独,会载客槎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攽(bān),字贡父,号公非,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生于公元1023年,卒于公元1104年,享年82岁。 刘攽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刘筠是北宋著名的文人,曾任翰林学士。刘攽自幼受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解如下: 1. 倚天剑:古代名剑,此处指锋利无比的宝剑。 2. 决云:驱散云彩。 3. 清光:明亮的光线,这里指月光。 4. 无蔽:没有遮挡,形容月亮明亮。 5. 绝境:遥远的地方。 6. 转知:逐渐知道。 7. 露重:露水浓重的时节。 8. 客槎:木筏,这里指神话中的仙女乘坐的木筏。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和孙宣德中秋不见月》中,刘攽以精湛的笔法描绘了中秋节未见月亮的情景。诗中的“便有倚天剑,决云殊细微”一句,将天空中的云层比喻为倚天剑,暗示着原本期望看到的明月被云层遮挡住了,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微妙景象。紧接着的“清光自无蔽,绝境转知稀”两句则表明,尽管月亮被遮住,但清冷的月光依然能够穿透云层,显得格外明亮。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们对此感到惊奇与欣喜。 而“露重蝉时落,风高雁已飞”则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描绘,展示了秋天的氛围。露水凝结、知了渐渐安静下来,秋风四起、大雁南飞,这一切都在诉说着季节的变化,也为下一句的“嫦娥苦幽独,会载客槎归”作了铺垫。最后这句寓意着,虽然人们无法在中秋的夜晚看到月亮,但相信嫦娥仙子也会为此感到孤独。然而,人们仍然期待未来能与她相会,正如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 整首诗以独到的视角和富有个性的语言,不仅展现了中秋节时未见月亮的特殊情境,同时也寄寓了对生活美好愿望的期盼,令人深思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孙宣德中秋不见月》是宋代诗人刘攽的一首咏月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80年前后,正值北宋初期。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文化氛围浓厚。 诗人刘攽在当时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他曾多次被贬谪,人生经历丰富。在《和孙宣德中秋不见月》这首诗歌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灵感,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