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昔游
江南二月春水生,不如春草满山青。
江南故人半不在,不如春水似有情。
三年放逐三湘客,今日归来头欲白。
欲寻旧游心更懒,青山闭门长寂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南二月的春天里,江水渐渐上涨,却比不过满山的春草更加青翠。
江南的老朋友已经有一半都不在了,但春水的深情却无法替代他们。
我被流放到三湘已经有三年之久,如今回来的时候头发已有些花白。
想要寻找过去的那些游玩的地方,可我的心更加懒怠,只能对着青山关闭房门,享受这份长久的寂静。
去完善
释义
1. 江南:这里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
2. 二月:农历二月。
3. 春水:春天的河水。
4. 春草:春天的草地。
5. 满山青:形容春天的草地覆盖整个山头的景象。
6. 故人:过去的友人。
7. 半不在:大部分都不在了。
8. 三湘:湖南的三条主要河流,这里代指湖南地区。
9. 头欲白:头发快要变白,形容年老的模样。
10. 旧游:过去的游乐。
11. 青山:绿色的青山。
12. 闭门:关上门。
13. 寂寂:寂静无声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与哀愁。诗人以江南二月的春水为引子,通过对比春水和春草的生机盎然,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春水”与“春草”分别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人间的冷暖,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人以“江南故人半不在”和“不如春水似有情”作为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水具有了生命力和感情色彩,体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友情的深刻领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人的怀念。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自己被放逐的经历。在三年的放逐生活中,诗人远离故乡,孤独地行走在湘江沿岸,经历了世事沧桑,身心疲惫。如今回到故地,昔日的美好已不再,自己的头发也已经斑白。这种强烈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无奈。
结尾句“欲寻旧游心更懒,青山闭门长寂寂”,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压抑。他试图去寻找过去的足迹,但内心却感到无比疲惫。眼前的青山依然美丽,但紧闭的大门却充满了寂寞与荒凉。这种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昔游》是宋代诗人沈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具体创作时间无法确定,大致在南宋时期。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昔日游玩的感慨和怀念。
沈辽(1032-1088),字睿达,号云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遘之弟。他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善诗文。然而在科举之路上屡试不第,最后以布衣身份步入官场。历任监察御史、知州等职,后因触怒权贵被贬谪至钦州(今广西钦州)。
宋时朝政腐败,外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沈辽身处乱世,深感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这首诗通过追忆过去游乐的美好时光,表达了诗人对盛世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虑。诗中抒发了他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土难归、家仇国恨的悲愤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