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
不入樵夫手,不登郢匠门。
只么老丘壑,且无刀斧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没有被砍柴的人碰过,也没有被木匠的刀刃砍过。它只是像古老的山丘和沟壑一样存在着,而且没有留下任何人为的痕迹。
去完善
释义
"入":进入。 "樵夫":砍柴的人,这里指伐木者。 "不登":不能到达。 "郢匠":指楚国著名的匠人石,这里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门":门槛,这里引申为技艺领域。 "只么":这样,如此。 "老":年老。 "丘壑":山野溪谷,比喻隐居之处。 "且":暂且,表示让步。 "无":没有。 "刀斧痕":刀斧砍伐树木的痕迹,这里用来比喻人工雕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释师范描绘枯木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以枯木为载体,通过“不入樵夫手,不登郢匠门”两句,表现出枯木的坚韧与坚守。"樵夫"指的是砍柴的人,而“郢匠”则是指技艺高超的木匠。诗中意味着这两者都无法触及和改变枯木的存在,进一步强调枯木独特的品性与生命力。
在后半部分,诗人用“只么老丘壑,且无刀斧痕”两句进行深化,描述了枯木虽历经沧桑岁月,依然坚守在原本的地理位置,其身上并无任何刀斧的痕迹,既表达了枯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意志,也显示出诗人在赞美自然界顽强生命力的同时,传递出生活哲理的思考,使人领略到生命的恒久与力量的不可摧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枯木》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释师范之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劲有力的枯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释师范生活在唐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在这个看似繁荣的时期,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人民生活并不如意。释师范作为一个出家人,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他通过对枯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和忧虑。
在创作《枯木》这首诗时,释师范正身处长安的一座寺庙里。当时,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百姓生活困苦。释师范作为一个出家人,他对这些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枯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