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秦觏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莫鸦。
九日清樽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独能无地落乌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年那位来自江淮的青年才俊曾名扬四海,如今却只能无奈地任由命运摆布,连一顶象征官职的乌纱帽都无处可寻。
去完善
释义
淮海:泛指江淮地区;天下士:广受赞誉的人才;乌纱:古代官帽,代指仕途。
去完善
赏析
全诗开篇以“疾风”“明霞”等自然景象渲染出一幅萧瑟而壮丽的秋日画面,奠定了全诗苍凉的基调。接着通过描写重阳节饮酒、怀念故友以及自我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限哀伤。第三联进一步深化主题,将个体的生命体验融入宏大的时空背景之中,凸显出一种超越个人的普遍性情感。最后一句则巧妙运用典故,借“乌纱”暗喻仕途失意,同时又赞扬了友人的才华与抱负,使得整首诗既有现实的沉重感,又不失精神上的崇高追求。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堪称宋诗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重阳节,陈师道时年约三十五岁。他正处在人生较为困顿的时期,虽有才名却仕途坎坷,长期漂泊在外。当时他与友人秦觏分隔两地,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适逢重阳佳节,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传统习俗更添思乡念友情怀,遂写下此诗遥寄友人。诗中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也饱含对年轻后学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