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巢
小小一枝足,寥寥万象空。
踢翻旧窠窟,谁在月明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小一支笔,描绘万物皆空。
颠覆旧思想,谁在这月明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月巢》:该诗选自明朝诗人释居简的《月巢集》。释居简,法号心融,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寺院长大,因此以诗名世,尤善描写禅宗的意境。
1. 小小一枝足:这句诗描述了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其宁静与神秘的形象。"足"字可以理解为足够或满足。
2. 寥寥万象空:这句话描绘的是诗人对宇宙苍茫,世界广阔的感受,体现了其作为禅僧的辽阔视野。"寥"指的是空旷,"万象"是指世间万物。 "空"在这里不仅意味着没有物体,也寓意着超越世俗、了悟真谛的精神境界。
3. 踢翻旧窠窟:"踢翻"在这里是对事物变化的描述,象征着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窠窟"是指鸟儿筑巢的地方,这里比喻生活琐事和尘世羁绊。
4. 谁在月明中:这是一句反问句,意思是尽管"踢翻旧窠窟"打破了生活的常规,但真正能够在月光下找回内心平静的人又有几个呢?“月明”代表诗意、宁静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月亮为背景,通过描绘一幅静谧的夜景,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小小一枝足”描述了月亮的微小,与后面提到的“寥范万象空”形成对比,暗示了宇宙之大、人生之渺小。而“踢翻旧窠窟”则象征了对固有观念和束缚的挣脱,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精神。最后的“谁在月明中”既是提问,也是反问,突显了诗人在面对浩瀚宇宙时,心中所引发的深刻思考——人们在茫茫宇宙中的位置和存在意义。整首诗语言质朴,却寓意深远,使人们在对自然的赞叹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巢》是南宋诗人释居简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时值南宋后期,金、蒙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南宋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国家内外交困。
释居简,本名刘涣,字子文,号古涧居士,南宋江西庐山僧。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即有才名。然而在科举上并未取得成就,后因战乱而家道中落,于是出家为僧。在嘉定年间,他生活贫苦,却坚持修身养性,研究佛学,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诗歌作品。
这一时期,南宋政治腐败,百姓疾苦。释居简身处其中,深知民间苦难。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在这首《月巢》中,他以月亮作为比喻,表达了自己虽处困境,却依然保持高洁品质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