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晏殊奉礼归宁

标题包含
晏殊奉礼归宁
垂髫婉娈便能文,骥子兰筋迥不群。 南国生刍人比玉,梁园修竹赋凌云。 堵墙看试三公府,反哺知千万乘君。 赐告归宁来别我,亭臯木叶正纷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亿(974年-1020年),字大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杨希闵是当时的名士,对杨亿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亿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少女优雅擅长文学,骏马挺拔与众不同。 南方君子如玉般美好,梁园青竹壮志凌云。 宫殿高手云集,报答君主感恩涕零。 获准回乡,告别之际秋色宜人。
去完善
释义
1. 垂髫:儿童;指年纪很小的时候。 2. 婉娈:姿态美好,形容年轻貌美。 3. 文:文学修养,这里可以理解为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4. 骥子:骏马之子,比喻贤能之人。 5. 兰筋:以兰花为象征,意指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品德。 6. 迥不群:远离一般的人,与众不同。 7. 南国:南方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晏殊所在的江南地区。 8. 生刍:新鲜的草料,比喻人才。 9. 比玉:像玉一样宝贵,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10. 梁园:古时的皇家花园,这里用来比喻晏殊的地位显赫。 11. 修竹:高大挺拔的竹子,这里用来比喻晏殊的品质正直。 12. 赋凌云:意思是作品气势磅礴,仿佛可以直冲云霄。 13. 堵墙:指宫殿的高墙。 14. 三公:古代中国朝廷中的三个高级官职,分别指太师、太傅、太保。 15. 反哺:报答养育之恩。 16. 千乘君:古代诸侯国的君主。 17. 赐告:皇帝赏赐的休假。 18. 归宁:回到家乡,向父母汇报情况。 19. 亭臯木叶:指路边的亭子和皋地的树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晏殊的描绘,展现了其才华横溢、才情出众的形象。诗人首先描述了晏殊年幼时便展现出文学天赋,犹如骐骥般与众不同。接着用“南国生刍人比玉”来形容他的优秀品质和高尚品格,如同美玉般无瑕。诗中还提到他曾在梁园学习,与友人共同切磋诗词歌赋,抒发凌云壮志。此外,诗人还提到晏殊被选拔为三公府中的官员,承担着辅佐君王的重任。在最后的离别场景中,诗人以“亭臯木叶正纷纷”这一景象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也暗示着晏殊的离去如同树叶凋零,预示着将来定会再相聚。整首诗韵律和谐,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996年左右。当时,诗人杨亿与晏殊一起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在1005年至1007年间担任宰相职务,对北宋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经过太祖、太宗等皇帝的治理,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也呈现出繁荣景象。然而,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依然激烈,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杨亿作为晏殊的亲密朋友和同事,参与了这一时期的国家政治活动。他曾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与晏殊共同推动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事务。在这段时间里,杨亿的人生经历丰富,既感受到国家的繁荣昌盛,也体味到官场争斗的艰辛。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杨亿创作了《晏殊奉礼归宁》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晏殊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心。诗中通过描绘晏殊的形象和事迹,展现了北宋文人学士的风骨和担当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