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范仪下第东归

标题包含
范仪下第东归
君住武夷乡,思归便促装。 溪鳞丝缕细,园茗露牙香。 雷火悲三上,金钱困一囊。 长缨尘土满,会待濯沧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亿(974年-1020年),字大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杨希闵是当时的名士,对杨亿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亿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您住在武夷山地区,思念家乡时便开始收拾行装。 溪流中的鱼群犹如一丝一缕,田园里的茶叶嫩芽散发着香气。 您感慨于三次拜访(未见知音)的失望,被金钱所困扰,就像背着一个沉重的钱袋。 您的长缨已经沾满了尘埃,期待有一天能够在清澈的水中洗涤它。
去完善
释义
1. 武夷:这里指武夷山,位于福建省。 2. 丝缕细:形容溪流中鱼鳞般的光滑细腻。 3. 园茗:茶园里的茶苗。 4. 露牙香:形容茶叶嫩芽的香气四溢。 5. 雷火悲三上:意指多次科举落第的悲伤心情。"雷火"在这里是科举考试的意思,源自唐朝时考官的书写形式,即用雷字分拆为两个半边的"雨""田"来表示"雷"字。"三上"即三次科举。 6. 金钱困一囊:描述诗人因为科举失利而经济困窘的状况。 7. 长缨:长长的带子,此处指诗人的功名梦想。 8. 濯沧浪:洗涤污浊,保持高洁之意,出自《楚辞·渔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杨亿的一首描绘归途情景的抒情诗。全诗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表达出作者东归时的感慨和期待。 首联“君住武夷乡,思归便促装”点明归乡的地点,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决定回家的急切心情。句中的“武夷乡”指的是位于福建省的武夷山地区,这里山水秀美,是中国著名的茶文化发源地。“思归”则传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促装”一词形象地描绘出作者迫不及待地整理行装的场景,传达出游子盼望归家的急切之情。 颔联“溪鳞丝缕细,园茗露牙香”是对家乡景色的具体描绘。“溪鳞”形容溪水清澈如镜,“丝缕细”则表现了溪水潺潺流动的景象。“园茗露牙香”则是描写茶园里的茶树新芽娇嫩而香气四溢,生动地描绘了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通过这两句诗,诗人借景抒情,流露出自己对故乡风光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颈联“雷火悲三上,金钱困一囊”描述了作者科举失利后的窘迫生活。“雷火”是比喻科举落第的痛苦,“三上”即指多次应试不中。“金钱困一囊”意味着在科举道路上花费了大量钱财,却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诗人用这两个词语表达了对科举失利的无奈与悲痛,同时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科举道路的艰辛。 尾联“长缨尘土满,会待濯沧浪”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长缨”象征功名,意为官宦生涯;“尘土满”暗示诗人经历了多次失败,身心疲惫。然而,尽管遭遇挫折,诗人仍然怀揣着一颗坚韧不拔的心,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洗净尘埃,实现自己的抱负。“濯沧浪”出自屈原《渔父》的诗句,意指洗濯尘世烦扰,寻求内心的宁静。诗人以此表明自己即使遭遇困境,也依然坚守信念,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的春天,杨亿写下了这首名为《范仪下第东归》的送别诗。这时他年仅18岁,刚刚科举及第进入翰林院,正是他人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时刻。他的才华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因此在同龄人中还未有如此高的地位。 而在这时,他的好友范仪科举落第,决定离开汴京回到家乡。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使他对范仪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和惋惜。于是,他以诗相赠,表达了对范仪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当时,北宋王朝正处于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科举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吸引了大量士人投身其中。然而,科举竞争激烈,许多人耗尽一生心力也难以中举。因此,对于落第的士子来说,回乡成为了他们的无奈选择。这也是杨亿在这首诗中表达出的深深忧虑和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