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标题包含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他是清代著名词人、文学家,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他的家族是满族八大姓之一的叶赫那拉氏,地位...查看更多
娇栀
去完善

译文
这段感情的怨恨何时才能结束?点点滴滴洒在空空的地面上,寒夜里终于等来了雨停,却又是葬花的日子。这三年里灵魂和梦境都杳无踪迹,这样的梦也许应该早些醒来。想必也觉得人世间了无生趣。还好,那些悲惨的往事已被埋藏在寒冷的地下。那曾经的誓言,如今却被无情地抛弃。 冥冥之中如果有双鱼能传递消息。希望知道他这几年的悲喜交集,有谁在旁支持依偎。而我从深夜就开始翻来覆去,难以忍受再次聆听悲伤的琴声。希望来世能成为彼此的知音。但担心的是我们两个都是命运多舛的人,再次在风雨飘摇中相互依靠。泪水流干,烧尽的纸钱飞起。
娇栀
去完善
释义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纳兰性德 注释: 1. 此恨何时已:这句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深切哀思,“恨”并非仇恨,而是指悲痛之情。 2.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描述了阴雨连绵的天气,以及花凋谢的景象。 3. 三载:指亡妻离世已有三年时间。 4. 悠悠魂梦杳: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5. 是梦久应醒矣:意味着虽然无法再见到亡妻,但还是要面对现实。 6. 人间无味:形容人生的无趣。 7. 不及夜台尘土隔:表示死者长眠地下,不再受世间烦恼困扰。 8. 钗钿约:喻指曾经美好的约定。 9. 重泉:指黄泉、阴间。 10. 双鱼寄:这里借用鱼雁传书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传达信息给亡妻。 11.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期望能了解亡妻在另一个世界的境遇。 12. 我自中宵成转侧:表示自己在这三年间,一直为失去妻子而痛苦不堪。 13. 忍听湘弦重理:不愿意听到重新弹奏的悲伤曲子。 14. 待结个、他生知己:希望自己能与亡妻在下辈子成为知己。 15. 还怕两人俱薄命:担心自己和亡妻命运多舛。 16. 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再次暗示生死相隔,难以相见。 17. 清泪尽,纸灰起:表达了在亡妻忌日扫墓时悲痛的心情。
娇栀
去完善
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描绘了词人在亡妇忌日的哀思和悼念。开篇以“此恨何时已”点明了主题,传达出绵绵不绝的悲痛之情。接着以“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等词句勾勒出凄风苦雨的哀景,寓情于景,加深了悲痛的氛围。下片则幻想阴阳两界的信息传递,表达对亡妇的深深思念。最后以“清泪尽,纸灰起”结尾,象征悲伤之情达到了极致。整首词意境深沉,情感真挚,突显了作者悼亡的心情。
娇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此诗创作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这个时期,纳兰性德刚刚经历了与爱妻卢氏的永别,巨大的悲痛使他沉浸在哀思之中。 在清朝初期,满汉文化交融过程中,汉族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纳兰性德作为满洲贵族的后裔,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不仅学习了满族的骑射技艺,还熟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兼通满汉文化,才华横溢,成为一代词宗。 与此同时,清初的社会风俗也影响着文人墨客的思想。由于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古代社会对妇女贞洁、孝顺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纳兰性德在爱妻卢氏去世后,怀着对亡妇的深深怀念和愧疚之情,写下了这首催人泪下的词作。
娇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