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安眠

标题包含
安眠
随处便随眠,昬昬息万缘。 魂如双翅蝶,身在四禅天。 素饰罗为幌,芳茵锦作筵。 心如怀宠辱,未必得安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洋,字元渤,号观海居士,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在科举考试中,王洋表现出色,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历任国子监直讲、...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走到哪里都能随时入睡,忘却尘世的种种纷扰。 灵魂犹如一双翅膀的蝴蝶,身处四禅天的境界。 以白色丝绸装饰房间作为窗帘,铺上锦绣地毯作为坐席。 心灵如同心怀宠辱,但不一定能保持内心的安然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随眠:安睡。 2. 昏昏:昏暗的样子。 3. 四禅天:佛教用语,指通过禅修达到的四种境界。此处比喻心灵的超脱。 4. 素饰:白色的装饰。 5. 罗为幌:以丝绸作为帷幔。罗,丝绸;幌,帷幔。 6. 芳茵:芬芳的垫子。 7. 锦作筵:用锦绣制作宴席。锦,锦绣;筵,宴席。 8. 心如怀宠辱:内心如同怀抱宠辱。宠辱,指荣耀和耻辱。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安眠”为题,展示了生活中的一种超脱境界。首先从诗中描绘的画面可以看出,诗人将身体安放在舒适的环境中,试图通过消除各种杂念进入梦乡。在昏昏欲睡的状态中,他暂时抛开了凡尘琐事,实现心灵的解脱。 接下来,诗人将自己的灵魂比作蝴蝶的双翅,轻飘飘地飞升到四禅天的境地。四禅天是佛教中的概念,象征着超越世俗纷扰、心灵宁静的境界。诗人暗示自己在沉睡时达到了这样的状态,体现了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此外,诗人用“素饰罗为幌,芳茵锦作筵”两句,描述了周围环境的雅致与宁静。这些美好之物成为诗人睡眠的陪伴,进一步突显了他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然而,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提到尽管心已放下世间宠辱,但未必能真正做到安然无碍。这表明现实生活中仍存在诸多困扰与羁绊,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纷繁复杂。这一矛盾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也使这首诗更具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安眠》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王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初期,此时正处于金国入侵、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历史背景下。 王洋,字元渤,江西抚州人。他生活在南宋初年的战乱时期,曾在金兵攻占中原时流寓江南。这一时期的他生活困苦,颠沛流离,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深切。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民众饱受战争之苦。许多文人士大夫如陆游、辛弃疾等人都曾写下大量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王洋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也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于安定生活的渴望。 总的来说,《安眠》这首诗是在南宋初年特殊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作者王洋以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感人至深的艺术表现力,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