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剡中友人
故人今在剡,秋草意如何。岭暮云霞杂,潮回岛屿多。
沃洲僧几访,天姥客谁过。岁晚偏相忆,风生隔楚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友如今在剡地,秋天的草儿长得怎么样?
傍晚时分的山岭间,彩霞与白云交织;退潮后的小岛上,风光别样多。
有多少次去寻访沃洲的僧人?又有谁在路过天姥峰的时候停下来探访呢?
季节更替,更易引发思念之情;而那风儿吹来,又仿佛让人感受到了遥远的楚地的波光粼粼。

去完善
释义
1. 剡(shàn):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是唐诗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
2. 岭:指天台山余脉曹娥岭。
3. 沃洲:位于剡溪上游,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有沃洲山、沃洲湖等景点。
4. 天姥:即天姥山,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境内,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过此山。
5. 楚波:此处借指浙江境内的水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诗人以“故人今在剡”起句,自然引出对友人所在地的描绘:“秋草意如何?”这里的“秋草”象征着秋天的景象,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引发人们对友人的挂念。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岭暮云霞杂,潮回岛屿多”的景色,展现了剡中的自然风光,同时也为后面的诗句铺垫了情感基调。
“沃洲僧几访,天姥客谁过?”这两句诗分别提到了沃洲山和天姥山,它们都是剡中的著名景点。这里诗人暗示自己曾经去过这些地方,并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然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再相聚。因此,诗人感慨道:“岁晚偏相忆,风生隔楚波。”意思是,在一年将尽的时候,诗人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可惜他们被风隔着楚波,无法相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剡中友人》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寄寓剡中的期许。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至唐懿宗咸通末年(874年)之间,此时的马戴虽然进士及第,但未能获得朝廷的重用,仕途不顺,因而时常有游历江湖、寄情山水的意愿。
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已经趋于衰败,宦官专权,朝政混乱,文人墨客的遭遇也大都不如意。马戴在游历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剡中,即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山水秀美,人文荟萃,历来是文人墨客向往的隐居之地。
在这首诗中,马戴以“秋风”、“白云”等自然景物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剡中美景的期盼。同时,也反映了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