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金山寺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座金陵的山色中,蝉声急促仿佛在追赶秋天的脚步。一座孤独的寺庙坐落在海边的岛屿上,归来的僧人乘着水云渡过水面。
夕阳渐渐落在岸边,晚风轻拂,远远地就能听到寺庙里的钟声。想象那古木参天的禅林深处,香炉上的烟雾带着月光,如梦如幻。

去完善
释义
1. 金陵:南京的古称,这里指代长江下游地区。
2. 蝉急向秋分:蝉声在秋天显得更急促。
3. 迥寺:远处的寺庙。
4. 横洲岛:江中的岛屿,“洲”指水中陆地。
5. 归僧:返程的僧人。
6. 渡水云:乘云渡江,比喻僧人飘然离去。
7. 依岸尽:靠岸的地方已经消失在地平线。
8. 清磬:清脆的钟声。
9. 隔潮闻:在潮水声中依然能够听到钟声。
10. 禅林:寺院。
11. 炉香带月焚:焚香的烟雾如同带着月光一样明亮。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僧人归途的诗。在诗人的想象中,金陵的山色中,夏末秋初,蝉声急促,仿佛也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远处的寺庙坐落在岛屿上,显得孤寂而宁静。归去的僧人沿着水云之间的小径缓缓而行。太阳渐渐西沉,依着岸边落下,钟声却穿越了潮水,清晰地传来。远远地,诗人想象那禅林之下,僧人们在月下焚香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心灵的平静与超脱。
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景象描绘,表达了他对僧人生活的向往和对禅意的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开阔而深远,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人生哲理的揭示,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归金山寺》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前后,此时的马戴已经辞去了溧阳县尉的职务,成为了一名云游四方的僧人。在唐代后期,由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对现实政治产生了失望情绪,纷纷出家为僧,寻求内心的安宁。马戴也是如此,他在这段时期里,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波折,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圣地。马戴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金山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信仰的热忱和对禅意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后期社会风气的转变,以及文人士大夫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变化。总的来说,《送僧归金山寺》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篇,既体现了诗人马戴的个人情怀,也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