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看松庵记

标题包含
看松庵记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馀里,诸山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窊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纷纷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苍润空翠,沉沉扑人,阴飔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挟纩意,君复为构“清高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四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度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濂家青萝山之阳,山西老松如戟,度与君所居无大相远。第兵燹之余,峦光水色,颇失故态,栖栖于道路中,未尝不慨然兴怀。君何时归,濂当持石鼎相随,采黄精、茯苓,烹之于洞云间,亦一乐也。不知君能余从否乎?虽然,匡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浙江金华人。他是明朝初期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查看更多
CenY9019
去完善

译文
龙泉位于众多大山之中,距离西南部一百余里,四周的山尤为深邃。有一座山形状像簸箕,人们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茂密的松树,满眼望去如同进入青云之中,新的绿意照耀着人仿佛洗涤过一样。松树上缠绕着薜萝,分散且铺展开来,大约有几十寻,嫩绿得仿佛可以吞咽。松树下有茯苓,大如斗,混杂着黄精、前胡以及牡鞠的幼苗,采集后可以食用。 我的朋友章三益先生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在这里新建了一座茅屋。在茅屋的西南方向走若干步有两个深潭,有蛟龙在其中潜伏,云雾腾腾地升起,顷刻之间覆盖了山谷,颜色纯白,如同大海无边无际。当东面的风吹来时,云就会飘散。章先生为此建造了“烟云万顷亭”。在茅屋的东北方向再走若干步,山势更高,峰峦更加陡峭,气势磅礴,似乎要连接天空,向南望向几百里外的闽中地区,美丽的树木就像地上的小草,于是他又建了“唯天在上亭”。在茅屋的东南方向再走若干步,林木荫郁,绿色浓郁,每当微风吹动,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凉意,于是他建立了“清高亭”。在茅屋的正南方再走过若干步,地势明亮开阔,东西北各个山峰都竞相展示它们的美丽,让人喜爱欣赏,忘记疲倦。同时这里也适合弹琴、下棋,还可以带着酒器畅饮,没有不适宜的地方,所以他又造了“环中亭”。 章先生在空闲时间会穿着鹤氅衣,拄着九节杖,游览四个亭子,然后在茅屋中坐下,回顾满山的松树,好像古代的壮汉正在左右侍奉。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松树,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恍惚中仿佛与古代的豪杰对话千年以前的事。他非常快乐,站起来穿上谢公鞋,每天在万松之间歌唱,鞋子敲击地面的声音恰如其分地与歌声相互应和。繁茂的松树似乎理解他的情感,也发出轻微的类似笙箫的声音来取悦他。他惊叹道:“这就是我看松的乐趣啊!”然后以此为自己的茅屋命名。
CenY9019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泉:浙江省宁波市下辖的一个县。 2. 大山:这里指代山脉。 3. 西南:指南方向偏西。 4. 百余里:古代中国计量单位,约今50公里。 5. 箕筐:畚箕,形状类似于簸箕,这里用来形容山体的形状。 6. 髯松:一种松树,树干长满粗糙的树皮,犹如人的胡须。 7. 薜萝:一种常绿藤本植物。 8. 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约为八尺。 9. 茯苓:一种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可食用。 10. 黄精、前胡:均为中草药植物。 11. 牡鞠:即牡丹。 12. 章君三益:作者的朋友,名字为章三益。 13. 乐之:对某事感兴趣或感到高兴。 14. 庵庐:简陋的房屋,这里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15. 深渊:指代深度较大的水体。 16. 蛟龙:传说中的神龙,能兴云作雨。 17. 云英英:云朵浓厚的样子。 18. 顷刻:极短的时间。 19. 覆山谷:覆盖山谷的景象。 20. 若大海:就像大海一样。 21. 茫茫无津涯:广阔无边,无法看到边际。 22. 辄飘去:经常随风飘散。 23. 腾上:上升至高空。 24. 鹰鹯:一种猛禽,这里用来形容山峰的高峻。 25. 嘉树:美好的树木,这里指的是各种树木。 26. 帖帖:紧贴地面的样子。 27. 荠:一种草本植物,叶子呈锯齿状,果实呈倒三角形,果实成熟后为黄色。 28. 唯天在上:只有天空在上面,形容地势极高。 29. 苍润:形容树木的绿色深沉且湿润。 30. 沉沉:形容绿色的浓郁。 31. 阴飔:阴凉的风。 32. 烈火流金:形容天气非常炎热。 33. 翛翛:形容凉爽的感觉。 34. 挟纩:穿着棉衣,形容身体感到温暖舒适。 35. 空翠:清新的绿色。 36. 明迥爽洁:明亮、宽敞、清爽、洁净。 37. 竞秀献状:竞相展示优美的姿态。 38. 爱玩忘倦:欣赏并游玩得忘记疲倦。 39. 琴、可奕:指弹奏琴曲和对弈下棋。 40. 挈尊罍:拿起酒杯,这里指饮酒。 41. 元夫巨人:身材高大的人,这里指代松树。 42. 拱揖:举手行礼,这里形容松树像人一样向作者弯腰致敬。 43. 嗒然:形容心神恍惚的状态。 44. 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想象自己与古代的杰出人物对话。 45. 谢公屐:东晋著名文人谢灵运设计的登山鞋。
CenY9019
去完善
赏析
《看松庵记》这首诗词描绘了章三益在匡山中的结庵生活,通过刻画深山古松的美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超脱尘俗的襟怀。 开篇通过对龙泉山区的描述,展现出当地山高林密、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青翠欲滴的古松,以及覆盖其上的“薜萝”和“茯苓”等植物,营造出一派宁静致远的意境。 接下来的文字则转向叙述章三益在山中的活动,他先后构筑了四个亭子,分别为“烟云万顷亭”、“唯天在上亭”、“清高亭”和“环中亭”。这四个亭子各有特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景和感受,凸显出他对自然的独特领悟和欣赏。 在描述章三益在山间的活动之余,诗人还穿插了对古松的描绘,它们如同古代的豪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当章三益在这些山间亭子之间徘徊时,他的心灵似乎也与这些古松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最后,诗人在描述章三益在松间的快乐时光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使这首诗充满了丰富的哲理内涵。
CenY9019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看松庵记》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宋濂所著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通过描绘看松庵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于明朝初年,这一时期正值元末明初的战乱之后,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宋濂作为一位文人,身处乱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察和思考。他在此文中表达了对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当时许多文人的共同愿望。 在创作此篇文章时,宋濂正担任着明朝翰林院学士一职,为皇帝起草诏书、讲经论史。然而,他对官场生活并不热衷,常常感叹“人生如梦”,渴望过上远离纷扰的隐居生活。因此,他在文章中借描写看松庵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 此外,宋濂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型期。元朝的灭亡,预示着儒家文化开始重新崛起。在这种背景下,宋濂等一批文人纷纷倡导儒家学说,强调个人修养和人格道德,以此引导人们回归淳朴的生活。因此,在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纷争的批判,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CenY9019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