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其二
泱泱秋水荻芦轻,徙倚楼头待月明。
红烛烧残白堕醒,秋风飒飒独关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水茫茫,荻芦轻摇,我站在楼上,等待着月亮升起。红烛即将燃尽,美酒已醒,秋风萧瑟,让人陷入沉思。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泱泱: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2. 秋水:秋天的河水。
3. 荻芦:指一种水生植物,即荻。
4. 徙倚:徘徊。
5. 楼头:楼顶。
6. 红烛:红色的蜡烛。
7. 烧残:燃烧殆尽。
8. 白堕:美酒名。
9. 飒飒:形容风声。
10. 独关情:独自关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人物的情感。首句“泱泱秋水荻芦轻”用泱泱的水面、摇曳的荻芦形象地展现了秋天水边的风光,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第二句“徙倚楼头待月明”则通过一个具体的动作——“徙倚”,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期盼月亮升起的场景。接下来的“红烛烧残白堕醒”一句,通过红烛燃尽和白堕酒被唤醒的对比,展现出主人公等待月亮升起的过程中,时间的流逝和他内心的期待与执着。最后一句“秋风飒飒独关情”则以萧瑟的秋风为象征,揭示了主人公孤独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秋天的独特感悟。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主人公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独特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 其二》是南宋诗人吕本中的作品,创作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这一年,北宋政权已经逐渐衰弱,面临金人的威胁。吕本中当时正值壮年,他游历四方,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
在这段时间里,吕本中不仅在诗歌上取得了成就,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试图改革朝政,挽救国家的危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的努力并未得到采纳。这使得他对现实有了更深的反思,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更多的忧患意识。
在《中秋 其二》这首诗中,吕本中以月亮的圆缺比喻人生的离合,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无奈。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反映了人们在动荡时期对家庭和亲情的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