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韩山人壁
山木争高叶尽深,山人半醉在庭阴。
常时具馔多餐药,偶夜听松不弄琴。
雨后看苔连井口,秋来见月到池心。
近闻墙外诸峰卖,只向茶铛便煮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树木争相生长,叶子茂密繁盛。隐居于山中的人们微醺地沐浴在庭院阴凉处。平时准备好丰盛的饭菜,偶尔夜半时分聆听松林之声,不再抚弄琴弦。雨后观赏青苔蔓延至井口,秋天欣赏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池塘中心。近日听闻墙外群山之间有货品售卖,只需煮一壶茶便可购得珍品。
去完善
释义
《书韩山人壁》注释如下:
1. 韩山人:此指隐士韩山人,具体姓名不详。
2. 山木争高叶尽深:此句描绘山中树木竞相生长,树叶茂密景象。“争高”表示树木竞相向上生长,“叶尽深”描述树叶茂密遮天蔽日的景象。
3. 山人半醉在庭阴:此句写韩山人饮酒微醺,坐在庭院树荫下的情景。“半醉”形容酒醉程度,“庭阴”指庭院树荫下阴凉的地方。
4. 常时具馔多餐药:此句说明韩山人日常准备食物中包含许多草药。“常时”即平时,“具馔”指准备好食物,“餐药”是指将草药作为食物的一部分食用。
5. 偶夜听松不弄琴:此句表达韩山人在夜晚聆听松涛声而不去抚琴的悠闲生活。“偶夜”表示偶尔的夜晚,“听松”指聆听松涛声,“弄琴”指弹奏琴曲。
6. 雨后看苔连井口:此句描写雨后韩山人观察苔藓蔓延到井口的景象。“雨后”表示下雨之后,“看苔”指观察苔藓的生长,“连井口”表示苔藓延伸到井口附近。
7. 秋来见月到池心:此句描述秋季韩山人看到月亮倒映在水池中央的景象。“秋来”表示秋季的时候,“见月”指看到明亮的月光,“到池心”表示月光倒映在水池中心。
8. 近闻墙外诸峰卖:此句表现听闻附近的山峰上有市集售卖物品。“近闻”表示最近听到的消息,“诸峰卖”表示在多个山峰上的市集交易。
9. 只向茶铛便煮金:此句刻画韩山人使用茶铛烹煮茶汤的生活场景。“只向”表示只需,“茶铛”是古代一种烹煮茶汤的器具,“便煮金”表示将贵重的金属用于烹煮茶汤,这里用以形容茶汤的高雅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韩山人共度的一段宁静、和谐的生活时光。诗中“山木争高叶尽深,山人半醉在庭阴”两句,借山林的繁茂和山人的悠闲生活画面,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接下来的诗句“常时具馔多餐药,偶夜听松不弄琴”则表现了诗人饮食简单而健康,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态度。此外,诗人通过“雨后看苔连井口,秋来见月到池心”的细节描绘,赋予了这一场景浓厚的自然韵味。最后一句“近闻墙外诸峰卖,只向茶铛便煮金”更是意味深长,既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心境,也暗示了诗人不受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恬淡宁静的氛围、富有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在山水之间超尘脱俗的精神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韩山人壁》是五代时期诗人赵湘所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48年,即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当时正值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而赵湘作为文人雅士,对山水的热爱并未减少。
在创作这首诗时,赵湘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曾任后蜀官员,后因故离职,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活。在这段时期,赵湘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结识了诸多文人墨客,也使得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高峰。在游览韩山时,他被这里的风光所吸引,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书韩山人壁》。
此外,赵湘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民生疾苦的时期。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却能够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寄情于山水之间,这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高尚情操和独特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