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目
昔年勤细书,广博求多益。
谓经手一抄,可胜读数百。
矻矻三十年,尝废寝与食。
磨墨见砚穿,败笔如丘积。
高编连大轴,不知几万亿。
当时气血盛,未觉损目力。
今年四十六,百病乘其隙。
双瞳旧劳甚,凝血聚成脉。
虚炎更上攻,常若包芒棘。
远视但䨥䨥,浮空乱花黑。
少功跂前修,钻仰极窥测。
志欲继绝学,九万希鹏翼。
求于形器外,脱然有所得。
上友千古魂,神遇展良觌。
年来老且病,筋骸当少息。
六物已熬成,昏气须清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勤学书籍,旨在广泛获益.
认为亲手抄写,胜过阅读数百.
辛勤工作三十载,牺牲了饮食和睡眠.
砚台磨损,笔头堆积如山.
整齐的编录堆满了书架,无法计数有多少.
当年血气方刚,不觉有损眼力.
如今四十六岁,各种疾病趁机而入.
双眼因过度劳累,瘀血凝聚成脉络.
虚火向上攻袭,眼睛常常像包裹了荆棘.
看远处模糊不清,只觉得天空中布满黑暗.
探索古籍成绩有限,努力向前辈学习.
希望能继承失传之学问,如同大鹏展翅.
寻求形体之外的真理,忽然有了领悟.
结交千年的灵魂,精神相遇便知真善.
近年来老了也病了,筋骨需要休息.
六大器官已被熬炼,应当清理昏沉之气.
去完善
释义
昔年勤细书:昔年,指过去的时间;勤,勤奋;细书,精细的文字,这里指的是书籍。这句诗意思是过去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勤奋地读书。
广博求多益:广博,广泛而丰富;求多益,追求更多的好处或利益。这句诗意味着通过阅读广泛丰富的知识来获得更多的益处。
谓经手一抄:谓,说;经手,亲手处理;一抄,抄写一遍。这句诗意思是我认为亲手抄写一次书籍比读几百遍更有效。
矻矻三十年:矻矻,形容辛勤不懈;三十年,指诗人从事这项活动的时间。这句诗表示我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都在辛勤不懈地阅读与抄写。
磨墨见砚穿:磨墨,研磨墨水;见,看到;砚穿,砚台被磨穿。这句诗意味着长时间磨墨使得砚台被磨穿。
败笔如丘积:败笔,失败的笔墨,这里指写坏的笔;如丘积,像小山一样堆积。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写坏的笔如同小山一般堆积。
高编连大轴:高编,高阶的教材;连,连接;大轴,大的卷轴。这句诗描述了诗人拥有的大量教材与资料。
未觉损目力:未觉,没有察觉到;损目力,损害视力。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早期并没有意识到过度用眼对他的视力造成了损害。
双瞳旧劳甚:双瞳,两只眼睛;旧劳甚,过去过度劳累的情况非常严重。这句诗表示诗人的双眼在过去过度劳累。
凝血聚成脉:凝血,血液凝固;聚成脉,聚集形成脉络。这句诗形容凝血的状况形成脉络,可能是在暗指视力问题。
虚炎更上攻:虚炎,虚火上升;更上攻,继续向上攻击。这句诗表示虚火上升的情况仍在持续。
远视但䨥䨥:远视,看远处模糊;但,只是;䨥䨥,看不清楚的样子。这句诗描述了诗人看远处时模糊不清的状况。
浮空乱花黑:浮空,漂浮在空中;乱花黑,混乱的花纹与黑暗。这句诗反映了诗人眼中的视觉困扰。
少功跂前修:少功,少的成就;跂前修,期待前人的修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目前成就的不满,并希望达到前人的境界。
钻仰极窥测:钻仰,深入研究;极,极致;窥测,暗中观察。这句诗意味着诗人致力于对学问的深入研究,渴望洞察一切。
志欲继绝学:志欲,立志想要;继,继承;绝学,失传的学问。这句诗表示诗人立志要继承失传的学问。
九万希鹏翼:九万,形容很多;希,期望;鹏翼,大鹏鸟的翅膀,这里比喻学问的高远。这句诗传达了诗人期望自己能在众多学问中腾飞的愿望。
求于形器外:求于,追求在;形器外,物质以外的存在,这里指精神领域。这句诗意味着诗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脱然有所得:脱然,超脱的样子;有所得,有所收获。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实现精神升华的感受。
上友千古魂:上友,敬仰的朋友;千古魂,历代英魂。这句诗表示诗人敬仰历代英魂。
神遇展良觌:神遇,心灵相遇;展,展示;良觌,美好的相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先贤们心灵的美好交汇。
筋骸当少息:筋骸,筋骨;当,应该;少息,稍作休息。这句诗提醒诗人应该在筋骨疲劳的时候适当休息。
六物已熬成:六物,这里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熬成,忍受煎熬而成。这句诗表示诗人在长期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已经习惯了种种艰辛。
昏气须清涤:昏气,昏暗的气息;须,需要;清涤,清理洗涤。这句诗意味着诗人需要清除那些影响他思考的昏暗气息。
去完善
赏析
《病目》是北宋诗人李复的一首自我抒怀之作。这首诗歌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自己读书、写作的过程,表达了对知识追求的热诚和渴望,同时也揭示了勤奋学习带来的健康问题。
首联“昔年勤细书,广博求多益。”李复回顾过去,表示自己一直在努力学习和获取知识。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为基础,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这一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展示了作者对于学术的追求和执着。
颔联“谓经手一抄,可胜读数百。”李复描述了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他认为亲手抄写书本比单纯阅读更有价值,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务实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他对于学术的敬畏和尊重。
颈联“矻矻三十年,尝废寝与食。磨墨见砚穿,败笔如丘积。”李复叙述了三十年来,为了学习,他常常废寝忘食。砚台的墨磨尽了,毛笔用坏了无数。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勤奋学习的场景,表现了他对于知识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
接下来的两联,“高编连大轴,不知几万亿。当时气血盛,未觉损目力。”李复进一步描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他说,自己积累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但由于年轻气盛,没有意识到长时间的学习对眼睛造成的损害。这两句暗示了作者后来在疾病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强调了年轻时的无知和盲目。
转句“今年四十六,百病乘其隙。”这一句标志着诗的情感转变。李复在四十六岁时,百病缠身,尤其是双眼疲劳过度,视力严重受损。这里,作者开始意识到长时间的学习对他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接下来的两联,“双瞳旧劳甚,凝血聚成脉。虚炎更上攻,常若包芒棘。远视但䨥䨥,浮空乱花黑。”李复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眼疾症状。他的双眼因过度劳累而充血,视力模糊,看东西如同隔着一层朦胧的黑雾。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眼疾困扰下的痛苦和无奈。
随后,“少功跂前修,钻仰极窥测。志欲继绝学,九万希鹏翼。”李复表示,尽管身体虚弱,但他仍然希望能继续追求知识,继承前人的智慧。他希望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即使面临困境,也绝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紧接着的两联,“求于形器外,脱然有所得。上友千古魂,神遇展良觌。”李复认为,真正的知识超越物质层面,需要通过精神层面的交流和碰撞来获得。他强调要与古人的灵魂交流,从中汲取智慧。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和深刻领悟。
尾联“年来老且病,筋骸当少息。六物已熬成,昏气须清涤。”李复感慨岁月不饶人,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疾病的困扰。他意识到,为了保持健康,必须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减轻身心负担。这一句体现了作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豁达和明智。
总的来说,《病目》这首诗通过对作者个人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他在追求知识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虽然身体受到病痛的折磨,但李复仍坚守信念,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这种坚韧的精神和对知识的热爱,使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广泛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病目》是唐代诗人李复所创作的五言诗,主要描述了作者因眼睛生病而引发的感慨。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55年至762年之间,即安史之乱期间。
在这一时期,李复身处战乱之中,面对国家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他的心情异常沉重。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有识之士,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这首诗中,他以病目为契机,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在李复所处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在这个特殊时期,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李复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用诗歌记录了这个时代的痛苦与挣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和平与繁荣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