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始皇

标题包含
始皇
万世纲常具六经,天应未遽丧斯文。 焚书欲灭先王道,道在人心不可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于石,字介翁,号紫岩,又号两溪,晚号紫岩老人、两溪道人。他是南宋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于石的生平事迹并不十分详细,但根据他的诗作和画作,我们可以了解...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六经都是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然而,看起来上天的意愿并没有让这种文明迅速消亡。虽然有人试图通过焚烧书籍来消灭古代圣贤的教诲,但这些道理已经深入人心,无法被火焰所吞噬。
去完善
释义
《始皇》这首诗提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以及儒家思想的价值。以下是注释: 1. 始皇:指秦始皇,嬴姓,名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公元前221年-前210年在位。 2. 于石:诗歌题目,表达秦始皇焚书之举如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一样深刻。 3. 万世纲常:指儒家主张的永恒不变的道德准则,如仁义礼智信等。 4. 六经:指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和《乐经》。 5. 天应:即天意,指上天的旨意。 6. 未遽:意为不会立刻。 7. 丧斯文:丧失这种文化传统,这里指儒家思想。 8. 焚书:指秦始皇焚烧古代典籍和百家之言以消除不同的思想观念,巩固秦朝统治。 9. 先王道:指古代贤明的君主所倡导的道义观念,这里主要指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10. 道在人心:指道理存在于人们心中,无法用暴力消灭。
去完善
赏析
《始皇》于石的这首诗表达了对秦始皇焚书的反对和对儒家经典的尊重。诗中提到了“万世纲常”和“六经”,意味着儒家的道德观念和经典著作具有永恒的价值。尽管秦始皇试图通过焚书来消灭先王之道,但诗人认为,真正的道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是无法被焚烧的。这种观点强调了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不应该受到外部力量的压制。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始皇》于石是一首描绘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丽景象的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正值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各国争霸,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秦始皇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智慧,最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建立了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于石的这首《始皇》古诗,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他通过赞美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和平与统一的渴望。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盼。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于石作为一个诗人,对历史变迁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