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楼感怀

标题包含
登楼感怀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军事家、政治家。 于谦自幼聪颖过人,七岁能诗,十二岁有神童之称。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喜《左传》、《汉书》等历史典籍。永乐十九...查看更多
满不易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闲来无事登上小楼,曲折的栏杆总令人陷入忧愁。遥远的故乡何时才能到达,在这浩渺的天地间度过一生如浮萍般飘荡。太行山中有道路通往东西,而汾水却无情地日夜流淌。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辜负了那垂钓的宁静生活?
满不易
去完善
释义
1. 曲曲栏干:曲折的栏杆。 2. 渺渺乡关:遥远的故乡。 3. 太行有路:太行山脉的道路。 4. 汾水无情:汾水是无情的,意味着岁月流逝不回头。 5. 华发苍颜:头发变白、面容苍老的形象。 6. 底事:为什么事情。 7. 可能辜负:可能无法实现。 8. 钓鱼舟:隐逸生活的象征。
满不易
去完善
赏析
《登楼感怀》是一首表达作者感慨和忧虑的诗歌。首联以“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开篇,点明诗人傍晚时分登上高楼,独自一人在曲折的栏杆边生起忧愁。紧接着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了诗人的乡愁和对时空的迷茫:“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即便有路通向故乡,但回乡之路仍然是遥不可及;天地之大,人如浮萍,充满了不确定和困惑。而尾联则借“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与无奈,面对渐渐衰老的身体,他担心自己无法实现曾经的理想,辜负了那艘曾寄托他理想的垂钓之舟。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在人生路途上的困境和忧思,以及未能实现的理想所带来的惆怅和失落。
满不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楼感怀》这首诗是明朝著名政治家和诗人于谦在嘉靖初年创作的。此时的于谦因忧国忧民而辞官回乡,以诗明志,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个时期,明朝正处于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边疆战火不断,民生疾苦。于谦作为一个正直的政治家,对此深感忧虑。他曾因直言劝谏皇帝而被贬为民,但始终不改其忧国忧民之志。 这首诗正是于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借登楼感怀,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期望。他以“一寸丹心图报国”的决心,发出了“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心声,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满不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