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昼
萧条候馆度芳春,暗惜韶光过眼新。
草色入帘闲白昼,花阴满地隔红尘。
从知处世若大梦,何用浮名绊此身。
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应笑未归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春意黯然的季节里,我独自度过了无数的时光,心中暗自惋惜着时间如流水般消逝。闲暇时,透过窗帘看着窗外的绿草茵茵;夜幕降临时,周围的花影婆娑,仿佛置身世外。这让我明白:人生如梦,名利皆为浮云,何必为了它们而束缚自己?此刻,湖水静谧,青山如黛,却始终不见归来之人。

去完善
释义
1. 萧条:形容环境冷落、寂寞的样子。
2. 候馆:官办的宾馆。
3. 韶光:美好的时光,这里指春天。
4. 过眼新:形容时间过得很快,犹如眼睛一眨之间。
5. 草色入帘:草的颜色映照在窗帘上。
6. 花阴:花的影子。
7. 红尘:繁华的都市生活,这里指世俗世界。
8. 从知:应该知道。
9. 处世:在世上生活。
10. 浮名:虚名,不实际的东西。
11. 绊此身:拖累自己的身体。
12. 湖边:靠近湖泊的地方。
13. 三亩宅:指住宅面积很大。
14. 青山:绿色的青山。
15. 应笑:应该嘲笑。
16. 未归人:没有回来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去完善
赏析
《春昼》是明朝名臣于谦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春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他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
首联“萧条候馆度芳春,暗惜韶光过眼新”,描述了诗人在候馆中度过春天的情景。这里的“韶光”指的是美好的时光,诗人感叹春光转瞬即逝,让人惋惜。
颔联“草色入帘闲白昼,花阴满地隔红尘”,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绿色的草地映入眼帘,繁花似锦的地面上仿佛隔绝了尘世的纷扰。
颈联“从知处世若大梦,何用浮名绊此身”,表达出诗人的超脱心态。他认为生活就像一场大梦,不需要被虚名束缚。
尾联“十里湖边三亩宅,青山应笑未归人”,诗人想象着在湖边的家,那里的青山应该会嘲笑还未归去的自己。这既是对未来的期许,也是对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昼》是明代诗人于谦在正统年间创作的五言律诗。此时正值明朝国力逐渐衰微之际,政局动荡不安,外患频仍。于谦身为朝廷重臣,忧心国事,却又不忍见民间疾苦,这为他日后成为民族英雄埋下了伏笔。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然而对于于谦来说,国家局势犹如春雷震天,让他忧虑重重。他借用春昼的明媚景象反衬内心的忧虑,表达了对国事的深深关切。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