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无雨农怨咨,有雨农辛苦。农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可怜小女年十馀,赤脚蓬头衣蓝缕。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茅檐风急火难吹,旋爇山柴带根煮。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泪如雨,将奈何。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晴朗天气农民劳作,阴雨则加倍辛劳。农夫肩扛犁锄出家门,村妇操持家务,缝补衣裳。年幼女孩才十多岁,头顶着乱发,脚踩着泥土,穿着破旧的蓝色衣裳。她清晨提着篮子出去,直到傍晚才回家,手里提着半湿的青菜。屋檐低矮,狂风穿堂而过,小火堆难以燃烧。她们匆忙捡起山林间的枯柴,带着树根开始煮汤。夜晚归来,夫妻俩只能聊以果腹,吃完看着彼此泪流满面。泪水如雨水般流淌,又能怎么办呢?他们受尽辛苦,却难以倾诉,感叹当地的官员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悯农:同情农民,关心农民生活。
2. 无雨:指没有下雨的时候。
3. 农怨咨:农民的埋怨和叹息。
4. 有雨:指下雨的时候。
5. 农夫出门荷犁锄:农夫扛着犁和锄头去田间劳作。
6. 村妇看家事缝补:村妇在家里忙着做针线活,照顾家务。
7. 小女年十馀:小女孩大约十多岁。
8. 赤脚蓬头衣蓝缕:小女孩光着脚,头发凌乱,衣服破烂。
9. 提筐朝出暮始归:小女孩早晨提着篮子出门,傍晚才回来。
10. 青菜挑来半沾土:小女孩从地里摘来的青菜还沾着泥土。
11. 茅檐风急火难吹:茅草屋里的炉火在猛烈的风雨中难以燃烧。
12. 旋爇山柴带根煮:迅速点燃山间砍来的树枝,连根煮食。
13. 夜归夫妇聊充饥:夜晚回家的夫妇只能以此勉强填饱肚子。
14. 食罢相看泪如雨:吃完饭后,夫妻俩相对而泣,泪水如同雨水一样流淌。
15. 泪如雨,将奈何:形容泪水之多,不知该如何是好。
16. 有口难论辛苦多:无法用言语表达他们所经历的艰辛困苦。
17. 嗟尔县官当抚摩:呼吁县官们关心农民的生活,给予照顾和抚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悯农》以农民为视角,描绘了他们艰难的生活状态。诗歌开篇即表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无论晴天雨天,他们都在田间耕耘。同时,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农家生活的困苦:农夫荷犁锄耕作,村妇缝补家事,小女儿年纪尚幼却已在田埂上忙碌,全家人只能穿着破旧的衣物。为了果腹,他们清晨外出摘菜,傍晚才能回家。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农村简陋的生活条件。风吹过茅檐,火堆难以燃烧;用山柴煮食,却连根都带进了锅里。诗人通过这些生活细节,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苦。而夜幕降临,饱尝一天辛劳的夫妇只能以简单的饭菜聊以充饥,饭后相对无言,惟有泪水如雨水般流淌。
结尾部分,诗人感慨农民的苦楚和无奈,即使心中有万千苦难,也无法向官员诉说。诗人期待官员能关心农民的生活,给予实质性的帮助。这首诗深刻揭示了农民的艰辛处境,流露出诗人深深的同情和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悯农》是明朝著名诗人于谦的一首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此时的明朝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农业生产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在这段时间里,于谦个人经历丰富,他曾任监察御史,负责督察百官。因为直言不讳,他的仕途并不平坦,也曾被贬谪为地方官员。这样的经历使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这个时期,明朝实行“屯田制”,将大量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以保障粮食供应。然而,由于官僚腐败、税收繁重等原因,农民的生活仍然困苦。这些社会现象激发了于谦的悲悯之情,使他写下这首《悯农》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

去完善